健康問與答
肌肉筋膜痛是一個相當常見的問題,特色是疼痛的位置較為廣泛,但影像檢查、抽血、神經傳導及肌電圖檢查卻可能完全正常。一般統計在女性發生率較高,致病原因目前並不十分確定,可能與長期姿勢不良、反覆肌肉的微小傷害、神經傳導物質異常分泌、痛覺神經過敏化有關。
病患會感覺常有脖子僵硬,鈍痛,不舒服的感覺。隨著受到影響的肌肉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轉移痛形式。在治療中透過復健科和麻醉科,利用多管齊下的方法。激痛點的針刺及局部麻醉劑的注射,可有效改善疼痛。
疼痛門診通常附屬於麻醉科,因為麻醉科醫師原本就擅長使用各種強效止痛藥物,例如嗎啡,或是各種侵入性的神經阻斷,讓手術病人的神經暫時或永久性地無法傳遞疼痛訊號。
然而有疼痛問題的不只有手術的病人,很多其他的病人,例如癌症的病人,也飽受各種急慢性疼痛之苦,因此就有麻醉科醫師把原本用來為手術病人止痛的知識與技術,應用在其他疼痛病人身上,因而演變成麻醉科之下的疼痛專科以及疼痛門診。
就麻醉的專業角度來看,麻醉的定義不只是為病人止痛更重要的是讓他不緊張。原則上全身麻醉的風險性是比較高的,而且麻醉一定要遵守禁食的規定,否則是很危險的。而專業麻醉大概要求有四個效果,分別是止痛、缺乏記憶性、缺乏張力性,和消除反射性。
有沒有必要全身麻醉,要考量到病人的心理和手術過程是否有需要。一些小型的開腦手術有時只需要局部麻醉即可完成,但是在醫生用鑽子鑽開病人的腦骨時,常常因為鑽子對病人頭部所產生的壓力,讓病人覺得很可怕,那也許就會使用全身麻醉。
手術前禁食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避免病人在麻醉誘導及麻醉過程中,病患會失去保護反射,胃裡有食物會造成嘔吐,並將嘔吐物吸入肺部,導致吸入性肺炎,危及生命安全。
詳細說明如下:
• 防止吸入性肺炎:
麻醉會抑制咳嗽反射,如果胃中有食物,當病人嘔吐時,嘔吐物可能被吸入氣管和肺部,造成吸入性肺炎,這是一種嚴重的麻醉併發症,甚至可能致命。
• 確保麻醉效果:
禁食可以使胃部清空,減少麻醉過程中嘔吐的可能性,確保麻醉效果穩定,並避免因嘔吐物阻塞氣管或吸入肺部而影響手術進行。
• 預防其他併發症:
除了吸入性肺炎,胃中有食物也可能增加其他麻醉相關併發症的風險,例如胃食道逆流等。
因此,術前禁食是為了確保病人安全,降低麻醉和手術的風險。
禁食時間:
液體、清澈流質(如水、果汁不含顆粒):2小時
母乳:4小時
嬰兒奶粉:6小時
動物性乳品(牛奶、羊乳),輕食(吐司、生菜,不含油及任何蛋類動物性蛋白質和油質):6小時
正常飲食:8小時
例外情況:
有些特殊情況,如腸阻塞、孕婦、嚴重腹水、長期腹壓增加、糖尿病等患者,需更長的禁食時間,緊急手術,可能仍然無法完全空腹及無法完全避免,但仍會盡量避免併發症發生。
提醒:
手術前應與醫護人員確認禁食時間及注意事項
禁食期間(2小時前),可少量飲水
慢性病患者的用藥,應在禁食期間依醫師或護理人員的指示服用
頭痛的原因可謂千變萬化,診斷及治療也不容易,所以病患必須主動參與療程。近年來,經由對疼痛神經生理學及病理學的研究了解,加上新一代止痛藥物的不斷研發,現代醫學已有許多方法可以有效減輕頭痛,對日常生活作息的影響降至極低的程度。
保守治療的方法主要採取臥床休息、補充大量的水分、合併使用一些咖啡因藥物或飲料,也可以合併止痛藥。如果保守治療失敗、病患有嚴重症狀或急需快速恢復從事一般日常活動的能力,目前也有血液貼片可供考慮,雖然要動點小手術,但成效還算不錯。
肇因於腦脊髓液滲出的「自發性低腦壓頭痛」常被誤診,症狀是站著就劇烈頭痛,躺平就反而不痛了。
由於人腦是浮在腦脊髓液中,病人因為硬腦膜天生比較脆弱,或發病時正用咳嗽、解便、打球用力等,以致頸椎胸椎交接或胸椎處出現脊椎硬膜破損,腦脊髓液漏出。腦壓下降,腦組織下沈壓到神經,因此站著時會出現劇烈的疼痛,不治療有不小的機率會併發腦血腫。
一般治療方式是先以磁振脊髓攝影,診斷出脊椎硬膜的破損處,供麻醉科醫師找到下針治療部位。然後採用腰椎麻醉後填補硬膜破損的「血液貼片技術」,抽病人靜脈血二十c.c.,在硬膜破損處下針,將血液注射到硬膜與脊椎之間,血液凝結後,便能將破損裂縫補好。
坐骨神經痛是坐骨神經受壓迫所造成,其症狀有疼痛、灼熱感等,會產生下背部到臀部,甚至到大腿、小腿,並延伸到腳趾的疼痛。當動作、姿勢改變、咳嗽都會使疼痛加劇,症狀也可能會轉變成麻木、針刺感或肌肉僵硬、肌肉不自主的抽動。
除了到骨科檢查之外,也可以到麻醉科的疼痛門診進行神經根注射術,可以有效改善疼痛。神經根注射術是在旋轉式X光機下,醫師在病患背部將一根長針放到神經根附近,在確定是引起疼痛的神經無誤後,注入適量的局部麻醉藥,以及消炎作用的低劑量類固醇,很快就會有止痛的效果。研究指出,神經根注射術對神經根引起的疼痛,大約70%以上有效,而且反覆注射一、二次後,效果可延續數個月之久,甚至一年以上。
癌症所衍生的疼痛症狀隨侵犯的部位及範圍而有所不同,發生疼痛的主要原因很多,可能是腫瘤本身直接侵犯或壓迫神經組織而疼痛,也可能是發生在治療的過程而導致的副作用。
過去病人或家屬常有擔心使用止痛藥的疑慮,尤其對嗎啡等藥品,恐懼成癮及副作用而拒絕。其實,近年來之疼痛醫學已有長足的進步,已有更多方便使用的藥品。而且也可以使用麻醉止痛與神經阻斷等療程,約有百分之八、九十的癌症疼痛可以被控制。
三叉神經痛被誤認為牙痛的例子時常會發生,這是因為我們口腔內的感覺是由三叉神經來傳導,所以常被誤認為牙痛。如何區別三叉神經痛與牙痛?有個簡單的方法就是依照臉痛與否以及疼痛的持續性來判別,通常三叉神經痛會伴隨臉皮疼痛,且疼痛為陣發性;而牙痛不會伴隨臉皮疼痛,且疼痛較為持續性。
主要特徵為突然劇烈、尖銳、刀割、撕裂或燒灼般的劇痛,某些日常生活的動作如吃飯、洗臉、刮鬍子、抽煙、說話及刷牙時會引發疼痛。三叉神經痛的致病原因有85%是三叉神經的根部被彎曲的血管壓迫所引起的,其他病因如腦幹腫瘤、血管畸型、動脈瘤、帶狀皰疹、多發性硬化症等,也會引起類似三叉神經痛的症狀。
三叉神經痛的治療方法,可用藥物控制,對藥物反應不佳的病患則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方法包括阻斷三叉神經傳導及減壓手術等,也可以考慮先去麻醉科的疼痛門診諮詢。
病患可以利用麻醉前諮詢室、麻醉會診,以及進手術室前的時間詢問或告知麻醉醫師及護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