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問與答
近視(Myopia)是指在調節放鬆的條件下,平行於視軸的平行光線通過眼球屈光系統的折射,彙聚在視網膜前,屬於一種屈光不正。近視的人在看遠處的物體時,不能在視網膜上清晰的成像,而在看近處的物體時,則可以看清。近視可以通過凹透鏡來矯正,通常用屈光度來衡量屈光不正的程度,0到-3.00D屬於輕度近視,-3.00到-6.00D屬於中度近視,高於-6.00D的則是高度近視。高度近視眼的人因為眼軸過長,是某些眼疾的高危險群,例如視網膜剝離。
角膜或水晶體的「睫狀肌」調節力弱,無法調節到看近物時的厚薄程度,使光線折射不夠彎曲,影像投射聚焦在「視網膜後方」,稱為遠視。遠視者不但在看遠時會看不清楚,看近時,焦點會在視網膜更後方,更看不清楚。
散光是因影像無法完整正確的聚焦,看到的影像線條為扭曲形狀,使影像呈現「散掉」的樣子,正確的醫學名詞應該為「亂視」。
「眼瞼下垂」是指眼瞼提肌因為發脊不良或鬆弛,所造成的上眼皮下垂,眼睛無法睜大的情形。眼瞼下垂可以分為先天性及後天性兩型。
「先天性眼瞼下垂」有能是遺傳而來,但大部份病例原因不明。這種先天的眼瞼下垂,常常是因為眼瞼提肌發育不良所造成,可能侵犯一眼或兩眼。
「後天性眼瞼下垂」則大部份發生於中老年人,因為眼瞼提肌鬆弛而引起的眼瞼下垂,稱為「老年性眼瞼下垂」。另外,由於外傷傷及眼瞼提肌而引起下垂者,稱為「外傷性眼瞼下垂」。「重症肌無力症也可能出現眼瞼下垂症狀。第三對腦神經病變或糖尿病也可能引起後天性眼瞼下垂。
近視患者也會發生老花眼。近視眼是看遠看不清,要戴近視眼鏡(一種凹透鏡)才看得清楚。當眼睛出現老花眼時,看近的物體則需減少原先凹透鏡鏡片度數(相當於加上凸透鏡),甚至要拿下近視眼鏡才能看得清楚。比如說,原本有三百度近視的人,又有二百五十度的老花,在看近物時只須五十度的凹透鏡鏡片就可以。此時,看近物不用戴眼鏡(因為等於只有五十度近視),其實還是同時有近視及老花,不必戴老花眼鏡就可以看書報,給人沒有老花眼的錯覺。
眼科醫師可藉由眼底鏡檢查黃斑部,以色覺檢查,或眼底螢光血管攝影檢查來診斷黃斑部退化症。如果家族成員有視網膜問題,也須接受檢查。
黃斑部退化是眼球黃斑遭受傷害或破壞,引起影像中心部糢糊不清,而某它區的影像則仍清澈可見。此病並不會造成全盲,但會造成閱讀或近距離視物的困擾。雖然此病大都發生於老年人,但年紀老化並不一定會發生這種中心視力喪失的病症。
黃斑部退化會因侵犯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狀。若只侵犯單眼,而另一眼是正常時,很難發現早期的黃斑部退化,若兩眼被侵犯,則閱讀及近距工作變得極困難。色覺可能成為昏暗,紙上某些字形看來變為模糊,直線變得扭曲,這些都是黃斑部退化的症狀。
在眼球水晶體之後視網膜之前有透明似蛋清半流動的填充組織稱為玻璃體,如果因老化、近視、外傷或眼球內發炎產生了液化,使其中所含的蛋白原凝聚成不透明的黑線而漂浮在其中,就會引起臨床上所謂的「飛蚊症」。
每一百個成年人中,約有五人的視網膜可發現裂孔,而每年一萬人中,會有一人發生視網膜剝離,但是近視的人因為視網膜較薄,發生視網膜剝離的機會比一般人大。當視網膜發生裂孔時,眼內液化的玻璃體會由裂孔處逐漸滲入視網膜與眼球內壁之間,造成視網膜剝離。另外,眼球內玻璃體病變、眼球外傷、眼球內發炎,組織內水腫,滲出液聚集於視網膜與眼球壁之間,也易導致視網膜剝離。
視網膜剝離常見的症狀包括眼前視野部分喪失或完全喪失,看東西時會發生變形或扭曲的現象,大量而增加的小黑點出現(飛蚊症),或是在視野內看見閃爍的光線。
早期發現的視網膜裂孔或範圍較小的視網膜剝離,可以雷射或冷凍治療,使視網膜恢復原有的功能;範圍較大或有合併症的視網膜剝離,必須施行手術治療,因為視網膜剝離無法由眼睛的外部觀察出來,所以最好定期到醫院檢查。
睫毛倒插是因為眼瞼位置改變,眼皮肌肉鬆馳,或是曾得過砂眼等眼睛的疾病,造成整個眼瞼變形,使得原本生長位置正常的睫毛插到眼睛,尤其年紀大的人特別容易發生。
一般的睫毛倒插只要拔掉即可,但不能自己隨便亂拔,因為若把生長正常的睫毛拔掉,眼睛失去保護,容易導致異物掉入,所以如果有睫毛倒插問題,最好是找眼科醫師處理。
若是只有局部幾根倒睫毛,可以將異位睫毛拔除。但如果睫毛倒插的範圍較大,甚至整排睫毛都倒插時,則可施行手術將眼瞼緣向外翻轉,一勞永逸。
青光眼治療的主要目的是保存視力。第一線的治療方法是點眼藥水,這些眼藥水可以幫助眼球裡的液體加速流出,或是減少液體分泌,藉此降低眼球內的壓力。
有些病人可能需要使用多種不同的眼藥水,甚至還需要加上口服藥,以進一步控制眼壓。
除了藥物之外,還有雷射治療。針對不同型態的青光眼,使用的雷射方式也不同:
隅角閉鎖型青光眼:雷射治療通常是用來預防急性發作。
隅角開放型青光眼:原則上以藥物治療為主,當治療效果不理想,或病人無法配合藥物治療時,才會考慮使用雷射治療。
若藥物與雷射治療都無法有效控制眼壓,則會考慮進行手術治療。手術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引流通道,讓眼球內的液體可以排出,以降低眼壓。
屈光不正者中,遠視比近視更容易形成弱視,其原因與孩童時期的視覺使用習慣有關。
在成長階段,孩童進行的多為近距離活動,例如閱讀、玩玩具等。即使是中度近視的孩子,只要將物體拿近一些,就能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影像,不會明顯影響視覺發展。
然而,遠視的情況較為不同:遠視者在看遠處時已需透過眼內調節機制來看清楚,看近時更需要更大的調節幅度。因此,對於單眼遠視者而言,即使只有 150 度左右的遠視,就可能因長期無法獲得清晰影像而導致弱視的發生。
相對地,單眼近視即使超過 400 度,只要能在近距離看到清楚的影像,也不一定會產生弱視。
此外,散光性弱視會造成一種稱為「方向性弱視」的情形,即便在戴上眼鏡矯正後,也只能清楚看到某個方向的視標,而對其他方向的影像仍不清晰。
青光眼的發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視力的喪失也多是緩慢進行,因此多數病人在早期無法察覺異常。這也再次強調了定期且完整的眼睛檢查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有青光眼家族病史者,更應提高警覺。
在眾多類型中,只有一種稱為隅角閉鎖型青光眼,可能會產生以下明顯症狀:
- 眼睛紅
- 眼睛痛
- 視力模糊
- 噁心、嘔吐
這些症狀是由於眼壓急劇上升所導致的。會產生此類青光眼的病人,眼睛的結構通常與一般人不同,例如眼內房水的流通通道較狹窄,容易發生阻塞。
好消息是,這類急性青光眼在發作前常可被早期發現,因此可以進行一些預防性的治療,例如預防性雷射。
至於其他類型的青光眼,則較少會發生眼壓突然升高導致眼睛紅痛的情況,病程較為緩慢、不易察覺。
許多病人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也不清楚病變已經在悄悄進行。由於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定期檢查眼底視網膜對糖尿病病人非常重要。
- 對於第一型糖尿病病人,在確診糖尿病後,五年後就必須由眼科醫師進行眼底視網膜檢查,以確認是否出現病變。
- 而第二型糖尿病病人,因為常在發現糖尿病時已經罹病多年,因此一旦確診糖尿病,就應立即安排眼底視網膜檢查,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在進行檢查時,眼科醫師通常會安排眼底螢光攝影檢查,藉由注射螢光染劑並拍攝眼底血管影像,以更清楚地觀察視網膜是否已有病變,進而及早介入治療。
可透過接觸感染傳播,例如共用毛巾、枕頭、臉部接觸,或共用保養品。
常見於感冒或呼吸道感染的前、中、後期,感冒病毒都可能引起此類結膜炎。
在第 10~12 天具有傳染性,約需 2~3 週才會痊癒。
以補充淚液量來治療,第一線的治療是點人工淚液,但人工淚液有非常多種的廠牌,有些藥水濃度較濃,有些藥水則不含防腐劑。眼科醫師會建議選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較濃的藥水保濕時間較長,但相對的剛開始會造成視力模糊,另外淚小點封閉術也可以治療乾眼症,建議懷疑有乾眼症的病人,因儘快求診眼科醫師進一步檢查與治療。
檢查的方法有很多種,通常眼科醫師會以淚液測試的方式,進行檢查來告知是否有乾眼症,如淚液量小於5毫米,就有乾眼症的症狀。
有白內障的人通常都會感覺到視力下降,或是較嚴重的白內障,眼睛看遠方時物體霧霧,例如:開車變得困難,另一方面常見的問題則是炫光,有白內障的人可能會發現在強光下比較不容易看清楚,比方說當看到前方來車的車燈時炫光。建議求診眼科醫師詳細檢查,清楚自己是否有白內障。
大家通常會以為白內障可以用雷射移除,這是不對的;白內障是無法用雷射移除。而且白內障也無法以藥物治療消失,白內障的治療是顯微手術,在白內障顯微手術中會在眼球上做一個小開口並把白內障由這個開口移除,而一個清澈的人工鏡頭(人工水晶體)會放進眼中替代原本混濁的鏡頭。手術完成大部分的人會感到視力有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