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問與答
中耳炎是小孩子最常見的感染症之一,常發生在二歲以下及六至七歲的小孩子。常見症狀為:耳痛、發燒、全身倦怠,有時會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中耳腔初期發炎時,耳膜常為紅色且向外膨脹,在主觀感受上,病人會有耳脹、聽力變差、耳鳴等不適感。幼兒由於尚無語言表達能力,常常會被家長忽略。
所謂口腔潰瘍就是俗稱的「破嘴」,臨床上可以見到口腔黏膜發生一到數個散在性表淺的小潰瘍,局部會有灼熱疼痛的感覺,通常在七到十天後即可痊癒。不過,有些人非常容易反覆發作,往往舊的口瘡還未癒合,新的口瘡又群集而生,真令人苦惱不已;有些人的病史甚至可長達二、三十年之久。
口腔癌的發生率在頭頸部惡性腫瘤中佔第二位(第一位為鼻咽癌),好發部位以舌頭邊緣及口腔頰黏膜最為常見,初期症狀很類似一般的口腔潰瘍,但通常不會疼痛,也有以白斑或菜花似的贅肉表現。
先深呼吸後再用力一咳,也可將頭採下,請旁人幫忙拍背,不然就是服用些化痰藥,讓痰的性質變得較不那麼黏稠,最重要的,還是應該多喝水,使痰的濃度降低,自然就能咳出痰了。
喉嚨發炎主要是指咽部發炎。張嘴可見的部份叫咽,再深一點看不見的才叫喉(脖子前面喉結區域)。喉炎的特徵是聲音沙啞、常是其他疾病(如感冒)的一部份,喉嚨乾痛常常是氣管來的刺激。病毒性氣管或支氣管炎是造成很多人會咳嗽的主因.此時咽部咳嗽反應器受了刺激,咳嗽動作也使喉嚨一直用力,而形成痛癢感。
鼻塞成因有很多,而影響亦可大可小。對出生不過數個月的新生兒而言,由於他們只能透過鼻子呼吸,鼻塞對他們來說可以是致命的。對成年人或普通兒童來說,鼻塞只會帶來輕微的影響。感冒時大家都會鼻塞,但是不感冒而鼻塞則可能是鼻過敏、鼻竇炎或是鼻腫瘤所致。
最常見的就是病人跟醫師抱怨老是覺得喉嚨當中常常有痰,吐都吐不完,或者是鼻咽部常常有東西卡卡的,很不舒服,需要倒吸一下鼻子才能咳出來,這種情形就是鼻涕倒流。鼻涕倒流的原因可以是慢性鼻炎、鼻竇炎等等。
一般人可能不知道,耳垢多塞住時會癢,但太少也會癢。有人習慣常清耳垢,結果因為少了耳垢的保護,在溫度變化以及灰塵的侵入,就會覺得很癢。其實通常耳垢會自行排出,但是如果覺得癢得很不舒服時,最好還是找醫師檢查一下比較好,因為耳道的皮膚非常敏感,很容易受傷、感染。
如果是感冒併發的急性鼻竇炎,可以藥物治療;但對於已產生息肉之慢性鼻竇炎,則採用「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其兼具保留正常黏膜及清除疾病的作用,術後休息二至三天即可出院,恢復正常作息。關於慢性鼻竇炎的治療,目前經診斷確定後,多數都是採用藥物治療,若情況仍舊未獲得改善時,才會改用手術治療。
打鼾是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最初期的症狀,中年男性約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人有此問題、中年女性約佔一成以上。睡眠呼吸中止症就是在睡眠中有短暫呼吸暫停的現象,原因多半是上呼吸道因某些因素塌下、阻塞呼吸管徑(周邊性),以致呼吸暫停,造成血中氧氣濃度漸漸下降,身體自然不容許繼續缺氧下去,所以大腦和身體就會醒來,打開呼吸道並重新呼吸,使血中氧氣恢復;少數原因是中樞性,至於中樞或周邊性則需要以專業的睡眠檢查來做區分。
在正常的心理狀態之下,凡是沒有「聲音的來源」,可是耳朵卻「聽」到了聲音,就是我們所稱的「耳鳴」。耳鳴是很多疾病和正常的老化都會出現的一個症狀。可能發生於單側,也可能兩側都有。根據統計,二十歲以下的人有15%有過耳鳴,而七十歲以上則有25~30%的人有長期耳鳴的問題。
當然,造成的原因有許多種,從外耳一直到腦神經都可能造成耳鳴,例如:1耳道的阻塞。2耳膜有了破洞或產生病變腫脹。3中耳聽骨、耳咽管(掌管中耳的壓力)有了問題。4內耳聽覺細胞損壞。5聽神經故障。6聽覺中樞有了毛病。7耳部附近的血管性病變。
若要確定耳鳴的病因在那個部位,必須作聽力檢查並詳細檢查耳膜,從檢查結果去找發病的原因及證據。首要先排除鼻咽癌、聽神經瘤等疾病,確定耳鳴是良性的。如果病因是由外耳、中耳所引起,那麼處理起來較為容易。這也就是說,治療的可能性較大。若是源於內耳聽覺細胞的變化、退化,那麼治療起來便相當棘手了。因為,內耳一旦損壞或退化,便不易復原,偏偏這一類的患者又是最常見的。所以,在治療方面,除了藥物外(但一般效果不彰),病患就要去學習輕鬆對待及面對耳鳴的症狀,並與其和平共存。其它注意的事項包括了:
-
儘可能避免焦慮,想辦法去適應它。耳鳴常常容易引起病人的焦慮,但越焦慮,卻愈會加重其症狀。事實上,許多病人的焦慮往往大過於耳鳴的症狀。只要學會放輕鬆,耳鳴的症狀就不會更加嚴重。
-
利用其他方法,如物理治療法來加以克服。建議在房間播放柔和的音樂,蓋住耳鳴的聲音;或是使用耳鳴遮蔽器。如果是因聽力有問題而耳鳴,也可以試戴助聽器,當適應情形良好時,也可以有抑制耳鳴的效果。
耳鳴雖然治療上有其限制性,卻不是絕症。在日常生活上學習如何與之共存,放鬆心情,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
哽到魚刺是耳鼻喉科急診中相當常見的問題之一,只要即時且正確的處理,一般都沒什麼後遺症,除了極少數病患因延誤送醫而出現嚴重併發症。
民間流傳解決魚刺的方法五花八門:有的使用手指或湯匙伸入喉嚨深處,引起劇烈嘔吐,希望藉以吐出魚刺;但是卻也可能使異物刺破的傷口更廣泛。也有人曾經嘗試喝醋來溶化魚刺,反而造成更嚴重的食道灼傷。當然,最常見的處理方法是吞飯或是吞饅頭,想說可以藉此把魚刺吞入吐內,卻不知因為強力吞嚥造成咽喉肌肉收縮,反而可能使得魚刺刺得更深,甚至如果卡在食道,必須藉由手術來取出。如此一來就真的是得不償失了。
正確的處理魚刺方式可先吞幾次口水或喝幾小口的水,並仔細感覺是不是仍有不舒服的感覺。若是仍然感到吞嚥疼痛或覺得有強烈異物感時,應立即找耳鼻喉科專科醫師就診。 而,一般的檢查治療流程,首先會以反射鏡或纖維內視鏡檢查口咽及下咽,若有發現異物則想辦法取出,若無發現,則會安排病患頸部側面X光檢查以診斷是否有食道異物,若X光檢查有發現異常或病患症狀強烈懷疑有食道異物,則建議病患接受食道鏡或胃鏡的檢查。
若是以上檢查均未發現異常時要怎麼辦呢?
有可能因黏膜受損造成的不適,也有可能因為魚刺太小或較為纖細透明,無法立即診斷出來。若離開醫院回到家中後,應注意後續有無發燒、吞嚥疼痛加劇、持續性進食疼痛等症狀。若有上述症狀時應立即回診;若無上述症狀時,希望病患能在三天之內再回到門診檢查一次。盡可能越早治療越好,因為魚刺等尖銳性異物卡在喉嚨及食道,久未早取出,將導致食道周圍炎症、膿瘍。進而造成深頸部感染,縱膈腔炎,兩者皆有危及生命的可能。
鼻咽位於鼻腔的後方與咽喉上方的交界處,上方以顱底骨與顱腔隔開。
鼻咽癌是華人特有之癌症。據統計,男性每十萬人每年罹患鼻咽癌的人數在台灣是7.7人。一般而言,男性比女性易患鼻咽癌,其比例約3比1。國內最近之統計,每年約有1200人左右發病,鼻咽癌佔男性十大癌症之第七位。由於鼻咽癌之好發年齡在40至50歲之壯年期,易對社會、經濟、勞力及家庭造成重大衝擊。
而鼻咽癌常見的症狀有:1.頸部腫塊,2. 鼻涕或痰帶血絲,3.鼻部症狀,包括鼻塞、膿鼻涕、惡臭分泌物等, 4. 耳部症狀:耳塞、耳鳴、中耳積液、聽力障礙等症狀,5. 頭痛
6. 腦神經症狀:臉部皮膚感覺麻木,眼球運動障礙而產生複視現象,吞嚥困難或聲音沙啞等。如果有上列的問題,最好找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評估。
那該如何去治療呢?
鼻咽癌治療方式大致上有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及外科手術。鼻咽癌的主治醫師會視情況,可能會對鼻咽癌患者採用單一或者是混合的治療方式。而,鼻咽癌本身對放射線極為敏感,因此放射線治療是目前被公認為治療早期 (第一、二期) 鼻咽癌的有效方式;但如果鼻咽癌已經了晚期 (第三、四期) 或者是經過治療後又再復發的鼻咽癌患者,則可能需要搭配化學治療及外科手術了。
整體來說,鼻咽癌的治療方向就是早期發現,早期接受適當的治療。經正規治療後,全部病人五年之存活率約有60﹪,早期病人可高達80﹪以上,而晚期病人也有30﹪以上。除了少數病人在治療開始就有遠端轉移其病情較難控制之外,鼻咽癌並不是絕症,是一種可以控制及治癒的癌症。經正規方式治療以後,病人多數能夠恢復,而回去工作。比起其他頭頸部癌症,預後相對好上許多。
重要的是,如果有上述任何不適,盡早就醫,並且配合醫師完成檢查及治療。治療後,定期追蹤。前兩年追蹤回診,一般建議一到三個月回診一次。兩年以後,約三到六個月回診一次。這樣才算是完成一個完整的療程。
在耳鼻喉科的門診當中,就常遇到破嗓子及聲音沙啞的抱怨。這些往往是一些需要拉大嗓門或長時間說話的人。這些職業的人,長期使用聲帶,造成了聲帶的傷害。常見的聲帶疾病如急性聲帶發炎,早期的聲帶水腫,或胃食道逆流引起的聲帶發炎,只須靠一些簡單的藥物、聲音的保健、或禁聲(沉默)療法即可痊癒。
但是也有些是不可逆的聲帶病變,如聲帶結節、聲帶息肉、聲帶血腫、聲帶囊腫、聲帶白斑,聲帶麻痺,早期惡性病變,甚至喉癌等,就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
原則上,最好不要在吵雜的環境中說話太久,可能會無形中提高自己的音量而不自覺。多喝些溫熱的開水,會使黏液變清。注意飲食生活習慣:避免喝含咖啡因的飲料。補充足夠的水份,避免抽菸、喝酒、及過多的應酬。要有充份的休息及睡眠。適量的戶外運動有助於全身肌肉的放鬆,也可增加肺活量,間接有益於發聲。另外,對於胃食道逆流加以控制。以上都對於聲音沙啞的情形有所改善。
最後重要的是,雖然大部份的病因都屬輕微,但仍有少部分的聲音沙啞,背後潛藏著嚴重疾病,如果伴隨著疼痛、反覆嗆到、或有其他神經方面的症狀、頸部腫塊、持續性沙啞等情形,都需儘速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一般來說,眩暈可分為中樞型及周邊型,前者為腦部的病變,後者才歸類為內耳病變,而梅尼爾氏症屬於內耳不平衡其中之一。
梅尼爾氏症又稱為內淋巴水腫,也就是說跟內耳的內淋巴液過多有關。典型的症狀有三:1反覆發作性眩暈、2單側波動性聽力障礙、3耳鳴或耳悶塞感。常常會有耳脹悶塞同時聽力下降,隨之眩暈發生,在幾分鐘內達到最大強度,數小時後眩暈慢慢消失,進入緩解期。其多發生於中年人,男女比例相同。其反覆發作的特性除了不定期的眩暈外,初期會形成低頻率聽障,隨著發作次數越多,耳鳴加劇,約5至10年就會演變成中度至重度的神經性聽障,此時眩暈發作的頻率和嚴重性便減少許多。簡單地說,隨病程進展,初期以眩暈表現為主,晚期以聽障表現為主。
那該如何治療呢?
大部份的梅尼爾氏症可以利用藥物來加以控制解決,但是有少部份病人必須長期依賴藥物,包括利尿劑、血管擴張劑及前庭抑制劑的使用。任何治療之目標僅在於控制眩暈,對於耳鳴及聽障則效果不彰。一般病人若能獲得適確之藥物治療,大約60~80%的病人可將眩暈控制良好。
當然,除了藥物外,還是要注日常生活的保健。依臨床經驗,只要保持輕鬆的心情,過著規律節制的生活,增強免疫力、戒菸、戒酒、少喝咖啡、禁食巧克力、乳酪、醃漬品、避免高醣份飲食及控制鹽分的攝取,採取低鈉飲食每天低於1公克鈉,持續二至三個月,對疾病的療效頗有助益。但是,儘管如此,他還是會有再發生的風險存在,因此需要有耐心的配合醫生的檢查,治療及追蹤。
睡眠時的打鼾是個相當常見的情形,很多人都習以為常。但是,鼾聲太大常會使同居者睡眠受干擾,進而影響家庭及社會人際關係,並且,有的打鼾潛在一些問題或危機,需要積極治療。而鼾聲的出現主要的因為上呼吸道在睡眠期間狹窄,造成呼吸時氣流通過狹窄的呼吸道,會產生不悅耳的震動聲,此即為鼾聲。可是,一旦上呼吸道狹窄更加厲害,在睡眠期間容易在吸氣時產生負壓,發生呼吸道阻塞,進而變成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嚴重的病人呼吸停止的時間可能長達數十秒,一個晚上下來可能出現上百次,長期處在低氧氣濃度的狀況下,病人發生中風、心肌梗塞的機會比平常人高很多。晚上睡不好,當然也會影響白天工作表現不佳,連帶性慾降低,個性也可能變得暴躁孤僻。
該如何去治療呢?
首先先了解,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的致病機轉,簡單說,就是上呼吸道有狹窄之現象。入睡後人類的肌肉張力明顯降低,使得呼吸道塌陷而窄縮,倘若加上鼻黏膜肥厚、鼻中膈彎曲、軟顎肥大、扁桃腺肥厚、舌根肥大脖子短等等結構上的問題,雪上加霜的結果,上呼吸道更形狹窄。針對打鼾合併有肥胖的患者,應該優先考慮減重。而,在生活習慣方面,應避免酒精及安眠藥的使用。其他內科療法包含舌後部空間維持器及持續呼吸正壓呼吸術,但穿戴相當不便,亦不是長久之計。外科手術治療成效相對的顯著,針對造成阻塞的部位,施行不同的手術,如鼻中膈鼻道成型術,扁桃腺、腺樣體摘除術,懸壅顎咽整型術。外科手術可以移除上呼吸道多餘或是肥厚的組織,有效地解決呼吸道狹窄現象,進而改善打鼾及呼吸睡眠中止。
但最重要的是,每個人的病況不同,造成打鼾的成因及治療方式也不盡相同,必須向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求助並接受檢查,由醫師來判斷及建議該採取何種治療方式,相信絕大多數可以得到改善及控制。
小心!你有可能得了突發性耳聾!!「突發性耳聾」在醫學上的定義為1)三天之內(非長期性)、2)有三個鄰近的音頻、3)大於三十分貝聽閾值的感音性神經聽力減退(並非傳音性)
「突發性耳聾」是耳鼻喉科的一項急診病症;必須儘快地積極的加以治療,以拯救其聽力的情況。一開始時,可能只覺得耳朵一直轟隆隆地響得很厲害,有時會有耳部的阻塞感,更有些病患一點都不在意,直到在接聽電話時,才發覺到事情並不對勁,因為自己的耳朵已經聽不見了!。突發性耳聾目前仍是一種未知病因的疾病,大部分病患於發病前身體處於過度疲勞或精神情緒處於過大壓力下,也有的病患是在無任何預警下發生,在天氣變冷的秋冬季節病例較多。各種可能的致病機制被提出,包括內耳血流灌注不良,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等,但大多數病患查不到特別原因。雖然這種病症也有不經治療而自動痊癒的情況,但因無法事先預測,而且也有百分之一的機會可能是小腦橋腦角腫瘤(大部份為聽神經瘤)所造成的,所以除非有症狀在短時間內即有改善,否則應該找耳鼻喉科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一般來說,在黃金時間一週內經由治療的話,有三分之二的病例聽覺可以獲得改善。
那該如何接受治療呢?
目前第一線用來治療的藥物為短期內口服類固醇來抑制內耳發炎,住院的病患約三成聽力有進步的可能。另外,也有報告使用耳內注射類固醇,但是相對來說也有其風險存在。
治療以後會不會痊癒啊?
治療預後和幾項因子有關:越早接受治療、初診時的聽力喪失程度較輕、高頻損失較低頻少、年紀較輕、沒有昡暈及有接受類固醇治療的患者預後較好。所以,如果發生的話一定要盡快接受診斷,在黃金期間內(一星期)接受治療,還是有聽力進步的可能。
有嚴重中耳炎的病史。
.慢性中耳炎併積液(超過 3 個月以上且優耳聽力喪失超過30 分貝)。
.對抗生素治療的反應不良。
.嚴重的中耳炎併發症。
.反覆性的急性中耳炎(6個月內發作3次或12個月內發作4次)。
.鼓膜的慢性凹陷袋或鼓膜不張。
.氣壓損傷性中耳炎。
.由於歐氏管功能不良引起的自聽增強。
中耳炎併積液初步內科處置包括觀望,環境危險因子的控制,和抗生素治療。 治療可用藥物治療追蹤一至三個月,若未好轉,不但應留置中耳引流通氣管,而且需耳鼻喉專科醫師詳細檢查,是否有歐式管機能問題、鼻腔內的炎症、鼻咽部腺樣體(增殖體)的過度增生、扁桃腺肥大、或鼻咽腫瘤的可能性、有時應配合手術治療,才能完全解決問題。如果由慢性中耳炎造成的併發症可能須要接受耳膜成型術,聽小骨成型術和乳突鑿開術等外科治療。
故名思義,即表中耳積水這個症狀超過30天以上了。積液可以是漿液性的、化膿性的或黏液性的,也可能是同一致病原在患耳於不同時期呈化膿、黏液或轉為漿液性的多樣變化表現,有時會用聽到醫師使用中耳積水來稱呼它,其實講的都是同一個疾病。最主要是因為中耳與鼻咽間的耳咽管阻塞使中耳分泌液無法排泄,或鼻涕回流至中耳腔引致中耳積液。而引起耳咽管阻塞的原因如:急慢性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鼻咽腫瘤、腺樣體肥大、鼻咽癌、頭頸部放射治療後、唇顎裂等。而最常見的原因是急性中耳炎後,復原過程的一個階段,此一過程一般1-2週內即可消去,然亦有些狀況會延長病程,甚至長達三個月還無法癒痊者。
除了沖洗鼻腔外,由於產生鼻竇炎的原因很多,因此需針對其原因才能加以預防。一般而言,若有過敏性鼻炎,要找出過敏原並避免接觸,經常抽煙的人或暴露於不良空氣的人,要適度的戒煙或戴口罩。小孩子因身體的接觸較頻繁,比較容易受到細菌或病毒的感染,所以除了要保持居家空氣的流通外,平常更是要勤加洗手以減少被傳染的機會。因此對鼻竇炎除了要有正確的認識,更重要的是,要與醫師互相配合,才能達到根治的目的。
絕大部份的急性鼻竇炎都可以內科療法得到很好的治療效果,治療時間約需十至十四天;慢性鼻竇炎,對於藥物治療的效果通常不佳,需要接受外科手術治療,但只要依照醫師指示,術後都有定期回診並接受局部治療及規律沖洗鼻腔,通常症狀的改善可達到八成。
如果常覺得鼻腔到喉嚨之間好像有東西卡住,時常要清喉嚨,而且吐出來的都是黃綠色的膿痰,或者常鼻涕倒流,鼻子呼吸和嘴巴有嚴重臭味,鼻子常塞住,甚至聞不到味道,有頭脹臉頰酸痛的情形;或者,感冒很久,已吃很久的藥了,卻還是很多黃鼻涕,甚至晚上常咳嗽且咳個不停的話,最好趕快找耳鼻喉科醫師徹底檢查一下吧!
鼻竇共有四對,在鼻子兩旁的是上顎竇,前額的是額竇,眼睛後方的是篩竇,更後方的是蝶竇。正常情況下鼻竇裡的纖毛會擺動,如此便可把鼻竇內的分泌物排出到鼻腔裏面;可是,一但有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時,鼻水或膿鼻涕會增加,鼻黏膜會腫起來,因此會有鼻塞,甚至頭重重的情形,加上纖毛排除的功能變差,此時無法將鼻子分泌物排出,於是就產生了鼻竇炎。簡單說來,鼻竇炎是因為鼻竇開口阻塞,引流不順暢所導致的一種疾病。
治療目的就是為了讓鼻子暢通、呼吸自如;光是靠藥物治療絕對是不能使它復直的,徹底而且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接受「鼻中膈矯正手術」,因此有「長期鼻塞」的患者,最好請耳鼻喉科醫師做正確的判斷,盡早接受正確的治療。
鼻中膈,是鼻腔中間的隔板,豎立在鼻腔的中央將鼻腔劃分為左右,外面覆蓋著黏膜。鼻中膈除了對吸入的空氣有加溫、提高濕度及過濾空氣中之灰塵作用外,並且對鼻內的空氣流有導向的功能。而成人常因運動及外傷造成鼻中膈彎曲。進而會造成鼻腔內氣流混亂,同時鼻黏膜也受到不正常的刺激而引起變化。主要症狀有鼻塞及呼吸不順暢、流鼻涕或鼻涕倒流。嚴重者甚至會有頭重感、頭痛。睡眠障礙,間接地造成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相當苦惱的,常會影響患者生活情緒。
* 聲明:所有衛教資訊內容僅供參考使用,無法提供任何醫療行為和取代醫師當面診斷,
若有身體不適的情況發生,請您盡速就醫,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