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尿失禁

產後尿失禁

研究概述

根據近期文獻,初產婦在產後6個月約有26%會出現尿失禁問題。該研究統計了690位初產婦,評估其產後尿失禁情形。

尿失禁成因

主要由骨盆鬆弛或異常(骨盆底功能障礙)引起。根據文獻,骨盆底功能障礙與以下因素相關:

  • 性別
  • 年齡
  • 懷孕(週數超過20週)
  • 胎次
  • 使用產鉗等產械
  • 陰道生產

與剖腹產相比,上述因素與尿失禁的關聯性較高。

預防與治療

尿失禁的物理治療已有超過50年歷史,為治療女性應力性尿失禁的第一線方法。婦產科凱格爾醫師最早提倡產後教導產婦進行骨盆底肌肉收縮訓練,以增強肌肉強度,幫助恢復正常排尿功能。若物理治療無效,可考慮手術治療。

提肛運動(骨盆底肌肉運動)

進行骨盆底肌肉運動分為三個階段:

  1. 辨認骨盆底肌肉

    在專業指導下,了解骨盆底肌肉位置及收縮方法。大多數患者經1-2次指導後可自行收縮,但部分患者可能無法達成。

  2. 增加收縮強度

    學會收縮後,指導患者增強收縮強度,於數週內訓練肌肉達到最大收縮力。

  3. 耐力訓練

    學會最大強度收縮後,逐步延長收縮時間,從3秒逐步增至7秒、10秒、15秒,每週進階。每次收縮後需休息1-2倍時間,以恢復肌肉能量。

2_7a756.png

搭配骨盆復健

通常搭配生理回饋儀進行訓練,幫助患者明確感知是否達到標準收縮強度。

建議

提早進行骨盆底肌肉收縮運動,以增強骨盆肌肉張力。建議每次連續收縮會陰肌肉15-20次,每天3次,可強化尿道、陰道及直腸周圍肌肉,顯著提升產後骨盆支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