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早產」
早產係指懷孕20週至未滿37週的生產,發生率約佔所有懷孕的5~10%,但卻佔新生兒死亡的80%。隨著醫學進步,儀器及藥物不斷改進,早產兒存活率逐漸提高。然而,早產可能帶來問題,新生兒加護病房費用昂貴,對家庭經濟造成沉重負擔。若胎兒能在母體內多停留一些時間,不僅可提高存活率、減少後遺症,還能降低醫療費用,養育也較順利。
早產兒發生的原因
早產原因大多不明,以下為可能導致早產的因素:
- 早期自然破水:破水後90%的孕婦在48小時內出現子宮收縮,原因尚未完全明確。
- 感染:約三分之一的早產與羊膜腔感染有關。
- 胎兒異常:可能伴隨生長遲滯,易導致早產。
- 前胎早產或晚期流產史。
- 子宮過大:如羊水過多或多胞胎。
- 子宮頸閉鎖不全。
- 子宮畸形:如雙子宮。
- 前置胎盤或胎盤早期剝離。
- 子宮內避孕器留置。
- 孕婦全身性疾病。
- 選擇性引產:因醫療理由需提前生產。
早產的徵兆
早產的早期徵候包括:類似月經的腹痛、持續性下背酸痛、陰道分泌物增加或出血、子宮收縮(即使輕微也不可忽視)。
哪些孕婦具有高危險因子
根據孕婦的社會經濟階層、過去懷孕狀況、日常生活習慣及當前懷孕併發症,可設計危險評分系統,找出高危險因子孕婦,包括:
- 曾有早產史:第一胎早產者再次早產機率增加三倍。
- 子宮頸擴張:懷孕期間子宮頸自然擴張或變薄,早產風險較高。
- 症狀:下腹部疼痛、陰道出血、背痛等。
- 子宮過大:如多胎、胎兒過大、羊水過多、子宮肌瘤。
- 尿路感染。
- 陰道感染。
- 貧血。
- 吸煙及吸毒。
- 全身性疾病。
如何預防早產
懷孕前
懷孕前的行為因素與早產密切相關,改善以下因素可降低早產風險:
- 營養狀況不良
- 抽菸、喝酒及使用成癮藥物
- 工作過度勞累
- 懷孕間隔過密
- 衛生習慣不良
- 年幼或高齡懷孕
- 孕前體重不足
- 未婚懷孕
- 曾人工流產
- 社會經濟或教育狀況不佳
懷孕後
- 定期產前檢查:醫護人員可監測可能引發早產的情況並及時處理。
- 避免不必要的長途旅行。
- 避免過度操勞。
- 避免精神不安和焦慮。
- 出現早產徵候應盡快就醫。
- 調整懷孕期間活動:參考以下建議:
孕婦情況 | 活動程度 |
---|---|
正常懷孕,無危險因子 | 不受限制,以不過度勞累為原則。 |
曾早產,但此次產檢(包括子宮頸及子宮收縮頻度)正常 | 稍加節制:
|
多次早產,子宮頸擴張≧1公分或子宮收縮過度 | 居家休息:
|
多胎妊娠,無法遵醫囑居家休息及子宮頸擴張逾3公分或顯著變薄 | 住院休息,可上洗手間。 |
子宮頸明顯擴張變薄,胎膜突出子宮頸口外 | 完全臥床休息,抬高臀部,置入導尿管。 |
- 若胎兒無法繼續留於母體,孕婦應在可能範圍內前往設有新生兒加護設備的醫院就診,以確保早產兒獲得妥善醫療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