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月刊」第601期-凝駐美好記憶 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社區照護

失智症的挑戰與希望

撰文:楊舜斌 攝影:顏霖沼

簡阿嬤的故事

八十多歲的簡阿嬤,罹患中度失智,經常忘記周遭的人事物,但某些記憶彷彿鐫刻在身體細胞裡,在特定情境下自然閃現。在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的社工師及臨床心理師鼓勵下,阿嬤挪出老裁縫車,俐落地將布摺疊縫合,宛如回到當年那位教過許多學生的裁縫師傅。雖然當天阿嬤未完成任何作品,但即使如此,也不能放棄希望,要一起留住瞬間的美好。

失智症的現況

臺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平均每十二人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到了八十歲,每五人就有一人得病,失智症已成為高齡社會的全民課題。找不到路回家、喊不出家人的名字、不知今夕何夕……病人失去記憶,家屬承受失落。如何預防與應對,我們準備好了嗎?

失智症的日常生活挑戰

失智症患者的記憶可能短暫到難以形容。前一秒還記得喜歡的湯,下一秒卻忘了手上拿的是什麼。雲林北港的黃燕飛分享,母親罹患中度失智,經常一天煮三大鍋飯,或藏食物直到發臭才被發現。有時母親會向親戚抱怨沒吃飯,甚至一天餵狗二十多次,差點讓狗撐死。這些行為看似正常,但只有朝夕相處的家屬才能察覺問題。黃燕飛說,母親常幻想有人偷錢或自言自語,甚至口出穢言,幸好她不會亂跑,減少走失風險。這些挑戰是全球失智症患者及家屬的縮影。

失智症的全球影響

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2015年報告,全球失智人口達4,600萬,每三秒新增一名患者,預估2050年將達1.3億,相當於日本人口或臺灣人口的5.6倍。失智症無法治癒,僅能靠藥物減緩早期症狀。雖然不直接致命,但會降低生活品質、免疫力及運動能力,間接增加死亡風險。在美國,阿茲海默症被列為十大死因第六名,顯示其嚴重性。患者平均餘命約8至10年,全球致力於延緩病程,維持患者生活能力。

失智症的類型

失智症分為退化性與血管性兩大類。退化性以阿茲海默症最常見,因腦細胞異常蛋白質堆積,侵犯海馬迴、額葉等區域,導致細胞消失。血管性失智症則由腦中風或腦血管病變引起,腦部血液循環不良造成細胞死亡,治療進展空間較大。兩者比例約6:3,其餘一成由外傷、營養失調或新陳代謝異常引起。

雲嘉地區的老化與失智挑戰

2016年6月,內政部統計顯示嘉義縣老化指數居全臺之冠,65歲以上人口占17%,雲林縣次之。大林慈濟醫院統計,40%就診者為65歲以上長者,潛在失智症患者眾多。2011年,曹汶龍主任接任神經內科,發現許多失智長者就醫時已嚴重惡化,家屬束手無策。他強調,失智症與正常老化不同,患者不僅記憶退化,還伴隨認知、空間感、運動及社交功能退化,行為甚至像變了一個人。

大林慈濟失智症中心的成立

2012年9月,大林慈濟醫院成立失智症中心,開設特別門診,由曹汶龍、個案管理師劉秋滿及臨床心理師許秋田組成。中心深入雲嘉南高地區,與慈濟志工合作,推廣「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鼓勵早期發現與治療。2013年,與嘉義縣衛生局合作,將AD8納入複合式篩檢項目。中心還優化就醫流程,設置VIP通道,整合社區篩檢、認知測驗、斷層掃描及抽血檢查,大幅縮短診斷時間,讓患者及早接受治療。

家屬支持與病友會

失智症中心推動病友會及家屬支持團體,成員包括醫師、護理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社工及志工。劉秋滿分享,失智者的「精神行為症」如不睡覺或重複行為,常讓家屬不堪重負。她強調同理心與傾聽的重要性,家屬支持團體讓家屬交流經驗、相互扶持,成為喘息的空間。社工師張益榕每週四家訪,關心新舊病例的生活狀況,特別是獨居或由外籍看護照顧的長者。她分享一位中度失智阿嬤的故事,雖然無法畫設計圖,但回憶裁縫時光讓她重拾笑容,顯示陪伴與愛的重要性。

記憶保養班的成效

2014年7月,衛福部設立22個長照樂智社區服務據點,大林慈院在溪口鄉游東村成立「樂智學堂」,提供認知訓練與體適能課程,延緩失智進程,首年即獲特優評定。中心陸續在民雄鄉、梅山鄉、北港、佳里等地設立記憶保養班,至今全臺10個據點服務逾200名學員。黃燕飛的母親從勉強參加到樂在其中,笑容重現,家屬也更了解疾病進程,能提前應對。

永續經營與未來展望

失智症中心團隊幾乎每週奔波於社區,2016年在慈濟基金會補助下新增五名人力,包括社工師、臨床心理師、護理師及專職司機,深入偏鄉家訪。曹汶龍強調,中心以「重點、直接、尊重、永續」為原則,與社區志工合作,讓每個據點成為長者進步、家屬紓壓的避風港,創造只有歡笑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