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PAOD)

前言

隨著飲食之西化,糖尿病人口比例增加,及抽菸人口數的增加而導致周邊動脈阻塞,造成病患肢體缺血而產生間歇性跛行,缺血性疼痛甚而肢體缺血性壞死的病例也隨之增加。

如果發生在周邊的動脈阻塞,如股動脈以下的血管病變(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簡稱PAOD)根據統計在一佰個跛行的病人當中,有四十個病人在飲食及生活改變後症狀會改善,有四十個病人症狀沒有改變,另外有二十個病人則須要進行截肢。

現代社會醫學進步,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人類的平均壽命也日益延長。於是一些以往較少見的老人疾病也逐一浮現,成為現代社會中日益重要的健康課題。現代人由於營養過剩,含糖飲料盛行,高血壓,缺乏運動,及吸煙人口增加,使得各種因為動脈血管硬化而衍生的健康問題也漸漸多起來。動脈血管硬化,在人體各個部位都有可能發生,可能造成的健康問題包括心肌缺血,中風,腹部臟器缺血壞死,高血壓,腎衰竭,四肢週邊缺血組織壞死等等。嚴重的話更可能致命,實在不可以等閒視之。心血管病人中,腦中風、心肌梗塞的患者大幅增加。腳中風的患者也同樣大幅增加,而腳中風即是週邊動脈阻塞。週邊動脈是什麼呢?即是動脈離開心臟後主動脈的分支及末支。而週邊動脈阻塞疾病大部份起因於動脈硬化,小部份則是急性栓塞、凝血機能異常、血管病變等引起。通常下肢動脈阻塞的病人,有很高的機率會合併其他動脈阻塞病變,如心臟冠狀動脈、大腦血管及腎動脈的病變,因此會合併較高比例的心肌梗塞、腦中風或腎病變的可能性。臨床上這些心血管動脈阻塞的病人,都應該接受其他系統的檢查。

病理機轉

通常股動脈病變的病人會合併有心臟冠狀動脈、大腦動脈、腸動脈及腎動脈等的病變同時存在,因此在評估此類肢體動脈阻塞的病人時,須要合併這些器官血管的檢查。PAOD的病人隨著血管阻塞嚴重的程度,會有以下病情的發展。起初由於腿部肌肉因運動而引起的缺血缺氧造成間歇性跛行,這樣的症狀通常會因為走路而引發,因休息而舒解,而以小腿的肌肉最常發現。其次是缺血更厲害時,連休息狀態都無法獲得足夠的供血量而產生休息疼痛或夜間疼痛的情形,到最後就組織壞死。

臨床症狀

週邊動脈阻塞 (PAOD) 會造成病患肢體缺血而產生各種不同程度的症狀。許多老人家在年紀漸長之後,行動開始變得不方便,有時手腳酸痛,也不以為意,以為是正常的老化過程,往往因此而延誤了某些疾病的診斷而失去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其實四肢冰冷疼痛,有的時候是週邊血管疾病的警訊,如果能加以早期診斷治療的話,便能夠儘量避免併發症及後遺症的發生。

在疾病發生早期的時候,可能只是下肢發生偶發性或間歇性跛行的現象。患者在長距離行走或是運動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生大腿,小腿或是足部疼痛跛行的情形。病人在平時下肢的血液供應勉強足夠,但是一旦運動之後組織需氧量增加之後,血流供應不足而造成症狀。隨著病情加重,即使短距離的行走也可能出現腳痛,休息可以使疼痛緩解,而以小腿的肌肉最常發生。若是病情再嚴重一些,連休息狀態都無法獲得足夠的供血量而產生休息疼痛或夜間疼痛的情形,最後組織就逐步壞死。此時可能發生;下肢冰冷脈搏減弱,患肢水腫,毛髮脫落,長時間的皮膚傷口不癒合等情形。甚至在平時就會有酸麻及疼痛感。皮膚的顏色發生變化,沒有血色,甚至變紫,變黑。這些病人通常在一年內有5%會進展到壞死,而且以每年2%的比例惡化下去。若沒有加以正確診斷治療,最後組織壞死,發炎,就只有截肢一途了!

在臨床上我們以四個等級來區分PAOD的臨床表現,稱之為Fontaine grading. Grade I是最輕微的冷感、酸麻、肢體麻感、皮膚溫度下降,Grade II是間歇性跛行;Grade III是持續性疼痛(休息疼痛,夜間疼痛);Grade IV則是潰爛壞死。不管是那一個階段,都會造成病人及家屬相當程度的困擾及痛苦。

治療

「內科治療」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危險因子」的減少。如服用阿斯匹靈,治療糖尿病、高血脂及高血壓、嚴格禁煙,並要注意足部的照護(糖尿病足部護理),避免傷口的產生。另外,也要做適度的運動(每日步行運動最有效),可增加側枝循環的生成,逐漸降低症狀,並接受合適的藥物治療。

如果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且進展為『間歇性跛行』,休息性疼痛,或傷口癒合不良等嚴重組織缺血的症狀時,就應該考慮接受『氣球擴張術』(PTA)或『動脈繞道手術』(bypass surgery)的治療。『氣球擴張術』類似【心導管檢查】,是以動脈注射的方式做動脈血管攝影,加上血管內氣球的擴張和支架的置放,治療後完全沒有傷口。『動脈繞道手術』則是使用達克龍(Dacron)或鐵弗龍(Teflon)等人工血管,或以病患自體的大隱靜脈作為血管繞道之通路。

結論

針對下肢動脈缺血疾病高危險群的病人,如能遵行以下的建議,相信不管對自己或對家屬,都能減少很多的負擔和痛苦:
積極改善危險因子,如避免任何形式的尼古丁、維持皮膚衛生、控制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
改善生活作息,如適度運動、避免受傷。
Grade I 時進行非侵襲性檢查,如血管超音波,ABI。
Grade II時,開始藥物治療,症狀惡化時,開始侵入性檢查。
Grade III時,積極侵入性治療,如氣球擴張、支架置放、血管繞道手術。
持之以恆的治療,包況藥物,復健及生活作息,尤其是戒菸,運動及飲食控 制,否則症狀就一定會持續惡化而難逃截肢的命運。

周邊動脈阻塞執行醫師:
林俊彣(ㄨㄣˊ)醫師
李易達醫師

logo8.png ss01.pngss02_copy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