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肝癌指數PIVKA-II

慢性肝病患者,我們常常會追蹤腹部超音波加上肝癌指數。傳統的肝癌指數一般是使用甲型胎兒蛋白(AFP), 是一種平常肝病追蹤會檢驗的項目。

但使用AFP監測有無肝癌其實常常會面臨到的問題就是:常常肝癌發生時,AFP並不高,或是只是略高。也因為AFP的靈敏度並不高,所以在監測有無肝癌的發生上,搭配超音波檢測是必須的。

但是這樣就夠了嗎?

我們知道腹部超音波就是有死角,因為有些肝癌會被擋住,導致超音波看不到腫瘤。因此我們會驗肝癌指數~AFP來補強,可是如果我們知道AFP其實沒有很準,我們就會知道這樣的方式是有缺陷的。如果超音波看不到腫瘤,AFP也不高,那醫師又怎麼能想到去安排電腦斷層檢查來確診呢?
所以我們就會想,如果這個時候有另一種肝癌可以幫忙就好了。有的,就是PIVKA-II (也叫做DCP)。這個不是最近才發明出來的肝癌指數。其實在日本已經使用很久了,而且也是他們監測肝癌的一個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