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膠囊內視鏡
小腸膠囊內視鏡是一種非侵入性的醫療檢查技術,用於檢查小腸內部狀況。它是一顆如藥丸大小的膠囊,內建微型攝影機、光源和無線傳輸裝置,患者吞下後,膠囊會隨著消化道蠕動,拍攝小腸內的影像,並將數據傳輸到外部接收器,供醫生分析。
用途
- 診斷小腸疾病,如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潰瘍、瘜肉、腫瘤、發炎性腸病(如克隆氏症)或寄生蟲感染。
- 適用於:
- 健康檢查
- 傳統胃鏡或大腸鏡無法找到病灶,懷疑小腸問題
- 不願接受或不適合傳統內視鏡檢查的患者
- 限制:主要針對小腸,食道、胃或大腸需其他檢查。
檢查流程
- 準備:
- 檢查前需禁食禁水(通常自午夜12點起)。
- 可能需服用瀉藥以清腸。
- 檢查過程:
- 患者吞服膠囊內視鏡,隨消化道移動。
- 配戴接收器記錄影像。
- 檢查時間約8-12小時,可適度活動,避免劇烈運動。
- 檢查後:
- 2小時後可進食清流質飲食,4小時後吃軟質食物,8小時後恢復正常飲食。
- 膠囊隨糞便排出,無需回收。
- 醫生分析影像,診斷問題。
優點
- 非侵入性:無需麻醉,無疼痛,無交叉感染風險。
- 全面檢查:能觀察小腸全段(約6公尺)。
- 舒適:適合不耐受傳統內視鏡的患者。
風險與限制
- 風險:
- 膠囊可能因小腸狹窄或病變滯留,需手術取出(罕見)。
- 影像可能因腸道內容物不清晰。
- 禁忌症:
- 體內有心臟起搏器或MRI不相容裝置。
- 懷孕、吞嚥困難、腸道梗阻或狹窄、胃繞道手術史。
- 限制:
- 無法活檢或治療,需進一步內視鏡介入。
- 費用較高,需完整清腸準備。
與其他檢查的比較
- 傳統內視鏡:需麻醉,有疼痛和出血風險,可取樣或治療。
- 氣囊式小腸鏡:可用於確認病灶並止血或活檢,較侵入性。
- 大腸膠囊內視鏡:用於大腸瘜肉或癌症篩查,與小腸用途不同。
實際案例
一名63歲尿毒症患者因反覆黑便和貧血,經胃鏡和大腸鏡未找到出血點,透過小腸膠囊內視鏡發現中段小腸潰瘍,進一步以氣囊式小腸鏡止血,症狀改善。
注意事項
- 檢查前告知醫生病史(如手術史、植入物)。
- 檢查期間避免強磁場(如MRI設備)。
- 若數天後未見膠囊排出,需聯繫醫生。
如需進一步資訊或安排檢查,建議諮詢醫療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