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歲那年,一場車禍造成李先生雙膝臏骨嚴重受損
第一時間不盡理想的手術處理,導致他往後二十幾年輪迴於漫長又折磨的膝關節痛苦治療 .......
『萬念俱灰』,家住屏東現年47歲的李先生談及往事,語重心長地形容當時的心情
1990年車禍之後,李先生的膝關節只能平行式移動,彎曲的動作幾乎無法執行,平日擅長的羽球運動,也因這場車禍,自此從生活中消失。膝關節平時的隱隱作痛及半夜突發性的急速抽痛,讓他痛不欲生!
由於還很年輕,李先生不甘心也不想一生就此坐以待斃,1997年開始,居住屏東的他因此跑遍台灣南北各地一級教學醫院,求診多位與膝關節領域相關的名醫教授。凡舉只要是 “新的儀器、新的治療技術” 他無一不試,不論治療費用健保給付與否他都不在乎,他只希望能將雙膝治好,讓生活有機會回到車禍之前的狀態。
十多年的求醫過程中,李先生做過多次的關節鏡手術,但病況在術後並沒有改善。也被多位醫師告知膝關節軟骨已經磨損殆盡,不可能再生,『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是最佳的選擇。由於自己年紀尚輕,加上親戚之中有人做過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情況不如預期,因此李先生遲遲沒將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列為選項。
李先生本身是老師,具有強烈的求知慾,這樣的特質顯現在他對於自己受傷的雙膝治療上。由於長期接受不同的治療方式,他因此對膝關節的結構及病變有了基本的知識背景,醫學專業程度不亞於一般醫療人員,對於多數醫師告知軟骨無法再生的說法,他始終心存質疑。多年求醫期間,只有一位醫師與他想法雷同,該醫師建議他做『軟骨再生移植手術』,並說明這應該是他雙膝最後的希望,但礙於國內尚無醫師執行,便提供美國執行醫師的相關資料供其參考。經評估後,由於醫療經費過於龐大,李先生最終只得放棄。
雖然放棄赴美就醫的機會,但李先生並沒有放棄持續尋找治療雙膝的任何契機。2011年他在網路上瀏覽了呂紹睿醫師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治療的相關資料,其中呂醫師提到 “軟骨可以再生” 的論點與他的信念不謀而合,於是他決定孤注一擲,再給自己一次機會。看診過程中,仔細聽了呂醫師解說軟骨再生的理論與手術方式,讓他當下即決定接受治療,雖然當時手術排程已在一年半之後,李先生仍選擇耐心等待,終於在2013年四月接受雙膝 ACRFP(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
手術後迄今半年有餘,李先生已經明顯感受到膝關節不同於以往的反應。他在學校的蹲式馬桶如廁,起身比以往順利許多,半夜裡,膝關節不再突發性抽痛。十幾年來,他的膝關節是不折不扣的超準氣候站,只要氣溫驟降、空氣濕度升高,他的雙膝總能預先反應天氣的變化,而超準氣候站則在今年的冬天停止運作了。李先生說:「我的膝關節對於今年的寒冬似乎無感,以往椎心的酸痛消失了,我對於這樣的改變感到意外地驚訝。」
詢問李先生對於 ACRFP 手術能帶給他預期效果的重要因素為何?他認為 KHPO 的整體醫療概念及執行,與他長期以來所尋找的治療邏輯不謀而合,沒有複雜的過程,無須昂貴的醫療花費,患者也不必長期依賴藥物或針劑生活。「當然,手術後的自我復健運動很重要,病患若無法持之以恆或是一曝十寒,那麼治療成效的優劣,恐怕自己也有一部份責任。」李先生再次強調 ACRFP 術後居家復健運動的重要性。
2013年是李先生健康豐收的一年,對於新的來年他充滿期待與信心。「身體疾患明顯的差異以及行動生活的完全改變,令我精神喜樂。我將這次手術視為種植樹苗,也確實看到樹苗漸漸成長,我會悉心照護、耐心等待小樹茁壯。」
「那種重生的喜悅,確實是言語無法形容。對於呂醫師,除了感謝,我想說的只有四個字:相見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