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邊動靜脈血管整形術治療 (PTA)

 

什麼是血管攝影?
血管攝影術是一種影像檢查技術,藉由將導管植入動脈血管中,注射顯影劑,並利用X 光透視攝影,以清楚顯示身體各部位血管的結構與血流情況。 這項技術能診斷血管異常,如狹窄、阻塞、動脈瘤等,同時也能顯示病灶的血管分布,幫助醫師診斷和規劃治療。此外,血管攝影也可同時進行介入性治療,例如支架置放或栓塞止血。

什麼是血管整形術(PTA)?
藉由血管成形術以穿皮經導管之方式使用氣球擴張或置入金屬支架,打通阻塞或狹窄的血管以維持適當血流供應。

什麼情況要做血管整形術?
(1) 慢性肢端潰瘍或周邊血管狹窄 。
(2) 洗腎廔管功能不良之患者。
(3) 血管通路無法維持洗腎時的血流速度,小於 200C.C/分。
(4)靜脈壓持續超過 150〜200mmHg。
(5) 血管通路經常有血塊。
(6) 不易打針。
(7) 血管通路的肢體有腫脹的情形。

血管整形術的流程:

     (1)穿刺進入:醫師從鼠蹊部或手腕血管進入,放入導管。
     (2)顯影檢查:注射顯影劑,透視找出狹窄或阻塞的位置。
     (3)氣囊擴張:將氣囊導管送到病變處,充氣把血管撐開。
     (4)支架置放(如需要):放入金屬支架維持血管暢通。
     (5)確認結果:再打顯影劑,確定血流恢復良好。
     (6)拔管止血:移除導管,壓迫或使用止血器具,病人臥床休息觀察。

手術併發症、風險:
 (1) 顯影劑對血管有刺激性,故局部血管或器官會有點刺痛感;少數案例會出現過敏反應,如噁心、嘔吐、全身發熱、蕁麻疹、痙攣
、呼吸困難等,因休克猝死則極少見。
 (2)發燒、穿刺部位疼痛、血腫或傷口感染。
 (3)有糖尿病、腎衰竭、心臟病、高血壓、血管動脈硬化、蜘蛛膜下腔出血、腦血管疾病或老年患者,其危險性會增高,特別是腦血管攝影。

血管整形術後照護重點

(1)觀察傷口
    手術後前 2 小時要常看傷口,若紗布變紅或出血,需再壓緊並通知護理人員。
(2)冰敷
    前 24 小時,每 2~3 小時冰敷 15~20 分鐘。減少腫脹、止痛。超過 24 小時仍腫痛可繼續冰敷,不能熱敷。
(3)檢查震顫
    用手摸或用聽診器聽通路,應有「震動或聲音」。若震動變弱或消失,要盡快就醫。
 (4)熱敷(腫脹消退後)
   可開始熱敷,每次 20 分鐘,幫助腫塊吸收。糖尿病或年長者要小心避免燙傷。
(5)運動
   若震顫減弱,可多做握球運動,幫助血流。

logo8.png ss01.pngss02_copy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