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疾病治療 (ASD / VSD閉合術 MitraClip TAVR )
結構性疾病是什麼?
心臟結構性治療是指針對心臟結構問題(例如心臟瓣膜病變、先天性心臟缺陷等)進行的治療,主要包括手術(如開心手術、微創手術)與介入性治療(如經導管瓣膜置換術TAVR、經導管修補術TEER)。 這些治療旨在修復或改善心臟結構的異常,提升心臟功能,改善患者的症狀與預後。
結構性心臟病(structural heart disease, SHD)的治療除了外科開心手術,心導管介入治療已經成為很重要的選項。主要的心導管治療方式可依病變部位分成以下幾大類:
(1)心房/心室中隔缺損(ASD/VSD/PFO)
封堵器(Occluder device):利用心導管放置特殊的「傘狀封堵器」把缺損的孔洞關閉,常用於房間隔缺損(ASD)、卵圓孔未閉(PFO)、部分小型室間隔缺損(VSD)。
(2)主動脈瓣/二尖瓣病變
TAVR(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適用於嚴重主動脈瓣狹窄,特別是無法開刀或高風險病人。
MitraClip(經導管二尖瓣修補術):透過夾子把二尖瓣瓣葉中間夾合,改善二尖瓣逆流。
新興技術:包括二尖瓣置換(TMVR)、三尖瓣修補/置換等。
(3) 左心耳封堵術
適用於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患者,因中風風險高而需抗凝治療,但若無法長期服藥,可用導管將左心耳封閉(例如 Watchman 裝置)。
(4) 先天性或後天血管畸形
導管擴張+支架(Stent):用於主動脈縮窄(CoA)、肺動脈狹窄等病灶。
球囊擴張術(Balloon valvuloplasty/angioplasty):針對瓣膜狹窄或血管狹窄。
(5)其他結構性治療
經導管封堵心臟瘻管(coronary fistula closure)
經導管修補主動脈夾層或破裂(covered stent/graft)
新興電能治療:如 PFA(pulsed field ablation)主要是心律不整,但也逐步延伸到結構性介入研究心房/心室中隔缺損(ASD、VSD)封堵器
大林慈濟醫院提供那些術式呢?
✅心房/心室中隔缺損(ASD/VSD)閉合器
✅MitraClip(經導管二尖瓣修補術)
✅左心耳封堵術LAAO
介入治療之臨床執行流程:
(1)手術室準備
手術前會在特別設計的心導管室或混合型手術室中進行準備,這裡配備了高階X光影像設備與即時超音波。手術團隊包括心臟科醫師、麻醉科醫師、技術護理人員及放射技師,有些手術還需要心臟超音波專科醫師協助進行導引。所有器材、導管與裝置都會事先準備並消毒妥當。
(2)麻醉與體位
手術當天,病人會被安排平躺於手術台上,根據手術類型選擇麻醉方式,TAVR或MitraClip多為全身麻醉。手術部位(通常是鼠蹊部)會完全消毒並覆上無菌布,以確保操作過程的清潔與安全。
(3)血管穿刺與鞘管置入
醫師會使用超音波或X光導引,在鼠蹊部進行血管穿刺,通常選擇股動脈或股靜脈作為進入點。穿刺後放入一個稱為「鞘管」的導管鞘,它就像是一個小通道,讓後續各種導絲與裝置能順利進入心臟結構內操作。
(4)導絲與導管導引
醫師透過鞘管放入柔軟的導絲,導絲會沿著血管系統進入心臟,再將導管沿導絲推進至目標部位,例如心房、心室或瓣膜處,這個過程需要非常高的精準度。
(5)影像輔助與定位
整個過程中,會利用X光透視與心臟超音波(如經食道心超)來即時觀察導管與裝置的移動與定位。必要時會注射造影劑來顯示心臟內的結構與血流路徑,幫助醫師確保裝置送達正確位置,並避免誤傷周邊結構。
(6)裝置釋放與植入(Device Deployment & Implantation)
當導管順利到達目標部位後,醫師會進行裝置的釋放與植入,這是手術的關鍵步驟。例如在TAVR手術中,醫師會將預裝在導管上的人工瓣膜推送到病變的主動脈瓣位置,並根據影像定位精確地釋放瓣膜,使其穩固地取代原有功能不良的瓣膜。若是進行心房中膈缺損(ASD)或卵圓孔未閉(PFO)封堵,則會將封堵器於缺損處展開並固定,雙側「傘狀」結構會夾住缺口,封閉異常通道。整個過程需即時影像輔助,以確認裝置定位準確且功能正常。
(7)術後檢查與撤除導管
裝置部署完成後,醫師會再次透過超音波與X光檢查其位置與功能是否正常,例如是否有血漏、是否固定穩固等。確認一切無誤後,會將導絲與導管小心撤出,最後進行血管止血,可能使用血管封閉器或直接加壓止血,避免術後出血風險。
(8)術後照護
手術完成後,病人會被送往恢復區或加護病房進行觀察。醫療團隊會密切監控病人的生命徵象、心電圖與血流動態。視手術內容,病人可能需要服用抗凝血藥或抗血小板藥來預防血栓,並於術後安排心臟超音波追蹤裝置功能與病情恢復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