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螢光顯微手術 (血管) (腦瘤) (脊髓瘤)
- 在術中即時查看動脈瘤及正常血管,準確的夾除動脈瘤確保周邊血管不受影響,或是用於移除腦動靜脈畸型,增加動靜脈畸型完全切除率或於行血管繞道手術前、中、後即時查看查看血管的情形與位置,增加成功率。
- 目前惡性腦神經膠質瘤的主要治療模式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以五胺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 5-ALA)做為螢光導引的切除術,是現今應用於惡性腦瘤切除的最新技術,此技術用以協助醫師提高腫瘤細胞清除率,進而提升病人存活率。
以上兩種螢光顯微手術,現只有在幾家醫學中心能執行,而以五胺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 5-ALA)做為螢光導引的惡性腦神經膠質瘤切除術,本院為雲嘉南率先以此先進手術技術來治療病人。
雙腳莫名無力、走路姿勢詭異,小心可能是腫瘤作崇!大林慈濟醫院近日接獲一名35歲擔任美語的女教師,因左腳垂足,走路時突然變得像馬蹄一樣,除了引來許多異樣眼光,還經常跌倒摔破膝蓋,試過坊間各種治療方式無效後,到醫院檢查才發現罹患罕見粘液乳頭狀室管膜瘤。
這位陳老師在門診中主訴,去年學校舉辦英文舞台劇表演時,突然發現要抬腿的動作無法做,而且異常疼痛,下課後便前往鄰近診所檢查,當時醫師說可能是閃到腰或是腳踝扭到,後續又到國術館做整脊,刮痧、電療,但症狀一直沒有改善,晚上更是痛苦,痛到睡不著,怎麼躺都不對,必須要貼著熱敷貼片才能「坐著」入睡。
半年後,陳老師發現左腳已無法抬起,腳底板沒辦法做往上的動作,呈現垂足症狀,而且走路還經常跌倒,一個禮拜大概跌倒三到四次,有時甚至雙腳還會突然無力,下階梯就摔過三十多次,膝蓋都摔破了,連在家中穿著地板拖都是拖著地走。
大林慈濟醫院陳金城副院長暨神經外科主任表示,病人的腫瘤長在胸椎第十一到腰椎第二節之間,長度約有七、八公分,經由病理檢查後證實為粘液乳頭狀室管膜瘤,這種腫瘤相當罕見,根據文獻上統計,一千萬人中,有五到八個人會有這種疾病,一般好發在二十多歲的青壯年,以男性居多。
陳金城醫師說,由於這種腫瘤是從脊髓神經中長出來,不容易在初期獲得診斷,有的人甚至要五到十年後才能診斷出來。此腫瘤手術風險高,術中必須小心翼翼的將神經剝開,同時在顯微鏡的輔助之下,將瘤清除乾淨,而陳老師幸運地切除完腫瘤之後,現在已恢復行走能力,左腳也不再垂足。
何時是脊髓腫瘤發出的警訊?陳金城醫師指出,當身體躺下後,背部出現異常疼痛,特別在晚上痛到無法入睡,並伴隨腳無力等神經症狀時,就要懷疑可能是脊髓裡長腫瘤,應到醫院找專科醫師做詳細檢查,如果延誤治療,恐會導致腫瘤擴散,由脊髓往上延伸到腦部,甚至整個脊髓都是腫瘤,造成呼吸衰竭、四肢癱瘓。
新聞整理:公共傳播室.江珮如
長時間久站後雙腳難免又痠又麻,但若是症狀持續且伴隨著跌倒,可得小心體內恐暗藏危機。一名女子原以為工作時站太久,加上才剛結束產假,沒多想腰及雙腳出現的痠痛感竟是警訊,持續二年,走路開始變得容易跌倒,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巨大脊髓瘤作崇。因瘤長的位置危險,四處求醫沒有醫生敢替她動刀,最後抱著一絲希望到大林慈濟醫院求助副院長陳金城,終於4小時順利完成手術,免於癱瘓命運。
家住屏東的38歲陳女士,二年前開始出現腳麻症狀,當時才剛結束產假回到工作崗位上,原以為可能是月子沒做好,或剖腹產時做脊椎麻醉的後遺症,當時還不以為然,因為工作長時間都要久站,認為回家休息後就會得到緩解,直到發現走樓梯或是平路的時候,明明前面沒有障礙物,但卻很容易跌倒,而且次數愈來愈頻繁,才意會到自己要做檢查。
陳女士一開始在鄰近醫院做核磁共振檢查,醫生說明檢查結果不是一般神經問題,而是一種脊髓內膜的腫瘤,長在脊髓神經裡面,因腫瘤長的地方比較高位,加上腫瘤比較長,所以開刀風險大,不開會慢慢癱瘓,但開了還是有一半的機會癱瘓,四處求醫沒有一位醫生願意替她冒風險動刀。
「當時聽到醫生這麼說,真不敢相信,也不能接受,我哭了出來,原本以為只是單純神經受到壓迫的麻痛而已,卻沒想到會這麼嚴重,我好灰心。」陳女士陸續跑了幾家大醫院,有的醫生說腫瘤只能拿一半,有的醫生則說腫瘤不要拿,只要把骨刺拿掉做減壓,還有醫生說可以幫她開刀,但時間要排到半年以後,絕望之中找到了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沒想到陳金城醫師竟願意幫她手術,讓她開心不已。
陳金城副院長表示,病人的脊髓瘤長在頸脊髓與胸脊髓交接之處,12多公分長的瘤因長在脊髓內,加上位置在高位的地方,增加手術的困難度,一方面腫瘤愈大需要把脊髓切開的範圍就愈大,開刀過程中所發生不可預期及造成神經傷害的風險相對提高,包括癱瘓、影響呼吸功能。手術時在顯微鏡輔助下,4小時順利將瘤清除,術後的陳女士目前已恢復正常行走功能,大步邁向新人生。
新聞整理:公共傳播室.江珮如
臉頰陣發性疼痛難受,小心恐怕是三叉神經痛的前兆!一名陳女士九年前右臉頰開始出現陣發性疼痛,原以為睡眠不足所導致,沒想到疼痛一天比一天劇烈,讓她無法洗臉、刷牙、說話、吃東西,甚至想以自殺結束痛苦,直到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以手術治療後,才結束這長達九年的病痛折磨。
今年62歲的陳女士說,因九年前右臉頰出現陣發性疼痛,沒想到這股疼痛愈來愈劇烈,五至十分鐘就會出現痠、抽、痛、刺,像有很多針在刺,痛到不能摸,洗頭也不能摸到頭皮,每當疼痛發作時就會癱軟倒地,連續二十天無法吃、不能睡,只能坐在客廳,足足瘦了五公斤,最後連講話都變得困難,只要一開口就痛到掉眼淚。
試過了許多的民俗療法,陳女士的病仍然沒有起色。
經過上網查詢及到醫院檢查,陳女士得知罹患三叉神經痛,於是開始四處求醫治療,只要有人介紹哪裡有專門治療這種疾病的醫師,即使再遠的路程也會去,但九年的時間治療花費一百多萬,病情卻仍不見好轉,最後在一位友人介紹下到了大林慈濟醫院找神經外科陳金城副院長,終於經由手術治療,讓她成功擺脫長年之痛。
陳金城副院長表示,三叉神經痛主要為小腦血管壓迫到三叉神經,好發族群以五、六十歲以上長者居多,由於年紀大導致血管慢慢扭曲,進而影響神經所致。對於三叉神經痛,一般初步治療會先給予藥物,若可減緩疼痛只要持續服藥、定期追蹤即可,不過若是疼痛無法解除,或出現暈眩等不適應藥物副作用時,則建議做介入性的顯微血管減壓、經皮神經燒灼、氣球壓迫、加馬刀等等治療,若是施行顯微血管減壓手術時,則以醫師評估身體狀況適合全身麻醉者為宜。其施行方式主要在顯微鏡輔助之下開顱,找到神經與血管的位置後,利用鐵氟龍墊片將神經與血管隔開,通常病人在手術後能立即獲得改善,術後只須注意暫時不能提重物,及維持良好生活作息。
(文:江珮如、張菊芬 大林報導 2017/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