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細動脈栓塞止痛治療
是一種針對慢性疼痛的介入性療法。它的原理是通過阻斷供應疼痛區域的血管,減少疼痛組織的血流量供應,來緩解疼痛
,通常應用於組織血管豐富的疼痛症狀或癌症疼痛、骨轉移疼痛。
一.適應症
1.慢性疼痛:包括長期周邊關節疼痛或子宮肌瘤…等病變引起的疼痛。
2.癌症相關疼痛:特別是晚期癌症患者,腫瘤壓迫血管或神經引起的疼痛。
3.骨轉移疼痛:當腫瘤擴散至骨骼時,通過減少供應骨骼腫瘤的血流量來減輕疼痛。
二.治療原理
微細動脈栓塞治療是運用藥物的微細顆粒來栓塞疼痛部位的血管,使疼痛部位的血流減少,從而緩解疼痛。栓塞藥物通常為人體可吸收的微細顆粒,當藥物進入微血管後,會阻斷血液供應,從而減少疼痛物質的傳遞。
三.治療過程
1.評估:醫生會進行詳細的病史詢問和理學檢查,可能進行影像學檢查(如:超音波、X光、MRI)。
2.麻醉方式:通常會採局部麻醉方式以減少不適感。
3.導管置入:醫生會在影像引導下(如:超音波、C-arm)將導管置入到目標部位(通常治療部位為橈動脈或後勁動脈)。
4.藥物注射:醫師將栓塞藥物微細顆粒,經由導管注入到微細動脈中,阻止血液流向疼痛部位,進而達到止痛效果。
5.觀察:治療後,患者需要在觀察室或醫院內休息一段時間,經由醫療人員確認病人無特殊狀況,才能返家。
四、治療前注意事項
1.治療當天要攜帶:健保卡、預約單、現金或信用卡至三樓心導管室報到。
2.治療當天請勿攜帶貴重物品,請依照約診時間至醫療大樓三樓心導管室報到。
3.通常為局部麻醉,為安全,治療當天建議由家人或朋友陪同「勿」自行駕駛。
4.當日可飲食,建議少喝湯水食物。
五.治療效果
部分患者在治療後會迅速感受到疼痛的緩解,這取決於疼痛的性質和栓塞的部位,而止痛效果通常可以持續數周到數月。由醫師評估病變的進展情況,亦有可能需要進行第二次治療。
六.可能的副作用與風險
1.局部不適:導管置入處可能會出現輕微疼痛或瘀青。
2.短暫發熱:部分患者會在術後幾天內出現輕微發熱,通常是身體對栓塞藥物的反應。
3.感染風險:罕見,但導管置入處可能出現感染,需觀察是否有紅腫、滲液等症狀,若有感染徵象出現,請立即回診就醫。
七.術後照護
術後建議休息2-3天,避免置入導管部位的劇烈活動,如:提重物,若治療部位為腹股溝,需要臥床休息並以沙袋加壓3-4小時並觀察傷口是否有出血的徵象。
八.注意事項
1.避免劇烈活動:術後一周內應避免劇烈運動,以防導管置入處受損。
2.定期回診:依病情需要,定期回診以監測治療效果及進行必要的調整。
微細動脈栓塞止痛治療是一種針對局部疼痛有效的介入性治療,適合其他介入性止痛治療效果不佳或疼痛部位血流豐富的患者。儘管風險較小,但仍需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決定是否適合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