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與細菌夾擊 人體傷害加成引發致命性

  • 科別索引: 胸腔內科, 大林慈濟醫院
  • 人員索引: 許舒嵐 醫師
  • 病症索引: 咳嗽

大愛電視

病毒與細菌夾擊 人體傷害加成引發致命性

大愛電視
 

新冠肺炎COVID-19病毒,也會讓細菌有機可趁,入侵確診者體內,導致受到病毒和細菌的雙重夾擊,讓病情惡化。台中榮總醫院最近臨就床發現,一名確診病患,病情惡化成重症,醫師在診治過程,發現病患的體內,除了COVID-19病毒,還有另一種細菌,導致敗血症,差點丟了性命。雖然病毒和細菌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物,卻可能同時入侵人體,讓傷害加成,引發致命性的病況。

台中榮總醫院副院長 傅雲慶:「最近有一個案例,他是新冠(肺炎)的重症(病患),但是後來發現他有敗血症的現象,(細菌)培養出來,是一個叫「產吲哚金黃桿菌」 。」

無獨有偶,台中另一名確診者,體內的COVID-19病毒,在感染2周後,已經快篩陰性,測不到了,但他仍然狂咳了5個禮拜,抽血檢查才驚覺,體內被黴漿菌入侵。

台中榮總醫院副院長 傅雲慶:「一些(COVID-19)比較重症的病人,黏膜被(病毒)侵犯之後,他(病患)整個黏膜保護力也下降,一些細菌就會伺機性地感染,國外的統計就是,(COVID-19)重症死亡的案例,其實有超過一半以上,除了原來的(新冠)病毒感染以外,也有合併細菌的感染,會加重他死亡(機率),所以有些(COVID-19)病人最後是死於(細菌)敗血症。」

一開始感染COVID-19病毒的患者,最後卻死於細菌的後續傷害。細菌可在自然環境中存活,只要有養分就能生長繁殖,但病毒無法獨自生長,一定得寄生於動植物和人體,而且光有養分也不行,必須靠宿主的細胞來複製病毒個體。

由於抗生素對於病毒無效,因此COVID-19確診者,醫師只會開立抗病毒藥物治療,但患者此時又遭受細菌入侵時,抗生素的及時使用,可能挽回一命。

大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醫師 許舒嵐:「抗病毒藥物跟抗生素,是可以同時一起被使用的,但是使用抗生素一定要非常小心,一定要確定(確診者)他有細菌感染的一些證據跟可能性,我們才會使用抗生素,不然他(病患)很容易會有抗藥性。」

台中榮總醫院副院長 傅雲慶:「第三代的定序(技術),它可以快速地可以偵測一些(抗藥性細菌)大片段的變異,它比傳統的次世代又快,範圍檢查又大又準。」

大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醫師 許舒嵐:「不管是(醫療)器材或是管路,我們都有一套完整地整合性的預防細菌感染的照顧,所以其實(確診者)院內感染,這件事情其實都是可避免的。」

大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醫師 許舒嵐:「中醫它是增強體質,西醫是抵抗外力,它們是可以相輔相成的。」

當病毒和細菌同時攻擊病患,中醫和西醫也可以聯手治療,但預防重於治療。

大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醫師 許舒嵐:「 (人體)沒有皮膚的地方,比方說眼鼻這些黏膜的部分,一定要特別注意(避免感染)。」

避免感染的最佳防範,還是老生常談,緊戴口罩、勤洗雙手、減少餐廳內用,因為不論病毒和細菌,都無法在這些防疫習慣下傳播滋長。

延伸閱讀

滑入顯示的圖片 原本顯示的圖片

 

 

滑入顯示的圖片 原本顯示的圖片

 

 

滑入顯示的圖片 原本顯示的圖片

 

 

滑入顯示的圖片 原本顯示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