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
小知識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有 140 萬人因肺癌死亡,是死亡人數最高的癌症。台灣方面,2022 年肺、支氣管及氣管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 13.80%,當年因此惡性腫瘤死亡人數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 19.36%。發生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 2 位、女性為第 2 位;死亡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 1 位、女性為第 1 位。2022 年初次診斷為肺、支氣管及氣管惡性腫瘤者共計 17,982 人,當年死因為肺、支氣管及氣管惡性腫瘤者共計 10,053 人。
抽菸、二手菸乃至各種環境致癌物充斥,像是劣質黑心油炒菜的油煙、燒香習慣、石綿,都可能是促使肺癌直線上升的原因,家族中若有人罹患過肺癌,危險性更是相對提高,慢性肺部疾病患者(肺結核、肺纖維化、支氣管擴張症、肺阻塞)也可能導致罹患肺癌機率提高。
營養建議
肺癌患者的營養叮嚀
營養叮嚀 | |
◆ 良好的營養狀況好處
◆ 吃的時機
◆ 吃的注意事項
◆ 吃的有趣
|
|
營養重點 | |
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容易造成呼吸問題,在飲食上應避免碳水化合物太多的食物(包含糖類)。建議可增加油脂類食物的比例,有助改善肺癌患者出現呼吸容易喘的症狀,可請營養師規劃適當比例之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的飲食。
治療時產生副作用之營養支持,依不同的治療方式而異: (一) 放射線治療
(二) 化學治療患者因化學治療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包括
|
|
肺癌-護理衛教
檢查項目
肺癌檢查
影像檢查 | |||||
◆ 胸部X光:通常為第一項檢查,可粗略知道病灶的大小及位置。 ◆ 電腦斷層掃描(CT):胸部X光發現病灶時,能藉由胸部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精確了解病灶大小、數目及位置,以及是否侵犯到鄰近組織及淋巴結。 ◆ 核磁共振(MRI):因肺癌較常會擴散至腦部,故會安排腦部核磁共振,能知道腫瘤是否有轉移到腦部。
◆ 正子攝影(PET):檢查癌細胞是否有轉移至淋巴結或其他器官。
◆ 骨骼掃描(bone scan):主要是在主治醫師懷疑癌細胞可能已轉移至骨骼,如有身體或是肢體疼痛情形,會安排此項檢查來確認。 |
|||||
細胞學或組織切片檢查 | |||||
◆ 支氣管鏡檢查:若腫塊位於肺部中央且支氣管鏡可及處,以支氣管鏡檢查為主,使用軟式光學纖維支氣管鏡,在施行咽喉局部麻醉後,經口腔、鼻腔或由氣管切開口進入氣管及其各分支氣管施行檢查,檢查呼吸道的病變,觀察病變的性質及侵犯的程度,再取出懷疑的病灶送病理檢驗。
◆ 支氣管內視鏡超音波(Endobronchial ultrasonography, EBUS):利用超音波探頭結合支氣管鏡進行組織的掃描,用以判斷腫瘤對氣管壁的浸潤深度,將原本傳統支氣管鏡無法目視的部分,清楚顯現出氣管外鄰近的血管、淋巴結以及病變的大小,經由超音波探頭的導引,提高細針細胞抽吸及組織切片的診斷率。 ◆ 經皮穿胸細針抽吸及切片檢查:有些病灶的位置不易以支氣管鏡或其他方式採取到病變檢體,這時會藉由電腦斷層掃描導引,將細針經過皮膚穿刺至腫瘤部位,再用針筒抽取腫瘤細胞作細胞學檢查,或用切片針取得腫瘤組織作病理檢查,只要病人配合得好,無需住院及開刀,就可以在局部麻醉的情況下,於門診接受穿刺檢查。 ◆ 肋膜胸腔穿刺術:若有肋膜積水,可藉由胸腔穿刺術抽出肋膜腔內的積水送病理檢驗,檢查是否有癌細胞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