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

小知識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有 140 萬人因肺癌死亡,是死亡人數最高的癌症。台灣方面,2022 年肺、支氣管及氣管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 13.80%,當年因此惡性腫瘤死亡人數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 19.36%。發生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 2 位、女性為第 2 位;死亡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 1 位、女性為第 1 位。2022 年初次診斷為肺、支氣管及氣管惡性腫瘤者共計 17,982 人,當年死因為肺、支氣管及氣管惡性腫瘤者共計 10,053 人。
抽菸、二手菸乃至各種環境致癌物充斥,像是劣質黑心油炒菜的油煙、燒香習慣、石綿,都可能是促使肺癌直線上升的原因,家族中若有人罹患過肺癌,危險性更是相對提高,慢性肺部疾病患者(肺結核、肺纖維化、支氣管擴張症、肺阻塞)也可能導致罹患肺癌機率提高。

營養建議

肺癌患者的營養叮嚀

  營養叮嚀
 

◆ 良好的營養狀況好處

  • 能抵抗治療產生副作用,才可對抗腫瘤治療。
  • 維持體力,防止身體耗損。
  • 增強免疫力。

◆ 吃的時機

  • 訂下吃正餐和吃點心的時段(7、10、12、15、18、20點),時間到了就吃。
  • 兩次治療之間或下次治療之前。
  • 隨時感覺到餓或想吃東西時。

◆ 吃的注意事項

  • 少量多餐的方式進食(一日6餐以上),勿一次進食過飽。
  • 餐間勿喝下太多的湯或水,以免過度飽脹(餐後1小時再攝取水分)。
  • 隨時準備點心或飲料,好方便補充營養。
  • 用餐後適度活動,促進腸胃蠕動(如:散步)。

◆ 吃的有趣

  • 請朋友或家人幫忙準備餐點,讓親友陪您一同用餐。
  • 愉快的進餐環境(如:餐桌、小餐具等)。
  • 欣賞有趣的電視節目或悅人的音樂邊吃飯。
  營養重點
  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容易造成呼吸問題,在飲食上應避免碳水化合物太多的食物(包含糖類)。建議可增加油脂類食物的比例,有助改善肺癌患者出現呼吸容易喘的症狀,可請營養師規劃適當比例之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的飲食。
  1. 少量多餐。可以體積小但蛋白質及熱量高的食物供應。
  2. 高蛋白高熱量飲食:多攝取高生理價值的蛋白質(如:奶類、肉、魚、蛋、黃豆製品)。
  3. 若有咳嗽或濃痰的問題,應避免刺激性的食物(酒、辣椒、花椒、芥末、可樂、咖啡等)及冰冷食物。

治療時產生副作用之營養支持,依不同的治療方式而異:

(一) 放射線治療

  1. 食道黏膜受損:
    放射線治療會引起食道黏膜傷害,飲食上注意避免過熱、刺激、帶酸味食物;飲用涼飲可緩解病患的疼痛。另外,可補充麩醯胺酸幫助黏膜之修補。
  2. 吞嚥困難:
    發生吞嚥困難時,食物質地應以滑嫩、柔軟,避免過粗、過硬為主。

(二) 化學治療

患者因化學治療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包括

  1. 噁心、嘔吐:
    1. 飲用清淡、冷的飲料或些有酸味、鹹味的食物,可減輕症狀。
    2. 起床前後及運動前吃較乾的食物,如餅乾或吐司可抑制噁心,運動後勿立即進食。
    3. 少量多餐,避免空腹或腹脹。
    4. 飲料最好在飯前30~60分鐘飲用,並以吸管喝為宜。
    5. 避免同時攝冷、熱的食物。
    6. 避免太甜或太油膩的食物。
    7. 在接受放射或化學治療前二小時內應避免進食,以防止嘔吐。
    8. 應注意水分及電解質的平衡。
    9. 遠離有油煙味或異味的地方。
    10. 嚴重嘔吐時,可經由醫師處方,服用止吐劑。
  2. 食慾不振:
    飲食可藉由增加餐次補足每日熱量需求,或食用熱量較濃縮的食物,搭配少許開胃食物(酸性食物)、飲料,增加烹調變化性。
  3. 貧血:
    可多攝食含鐵、維生素B12、葉酸及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
  4. 白血球下降:
    免疫力降低,避免吃生食或未煮熟的食物,須注意烹調食物前後或用餐的衛生。
 

link-lung-01_0a5a9.png

肺癌-護理衛教

確診前檢查

檢查項目

肺癌檢查

  影像檢查
 

◆ 胸部X光:

通常為第一項檢查,可粗略知道病灶的大小及位置。

◆ 電腦斷層掃描(CT):

胸部X光發現病灶時,能藉由胸部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精確了解病灶大小、數目及位置,以及是否侵犯到鄰近組織及淋巴結。

◆ 核磁共振(MRI):

因肺癌較常會擴散至腦部,故會安排腦部核磁共振,能知道腫瘤是否有轉移到腦部。

  相關影片:認識MRI磁振造影檢查

◆ 正子攝影(PET):

檢查癌細胞是否有轉移至淋巴結或其他器官。

  相關影片:正子造影檢查

◆ 骨骼掃描(bone scan):

主要是在主治醫師懷疑癌細胞可能已轉移至骨骼,如有身體或是肢體疼痛情形,會安排此項檢查來確認。

  細胞學或組織切片檢查
 

◆ 支氣管鏡檢查:

若腫塊位於肺部中央且支氣管鏡可及處,以支氣管鏡檢查為主,使用軟式光學纖維支氣管鏡,在施行咽喉局部麻醉後,經口腔、鼻腔或由氣管切開口進入氣管及其各分支氣管施行檢查,檢查呼吸道的病變,觀察病變的性質及侵犯的程度,再取出懷疑的病灶送病理檢驗。

  相關影片:支氣管鏡檢查(胸腔內科)

◆ 支氣管內視鏡超音波(Endobronchial ultrasonography, EBUS):

利用超音波探頭結合支氣管鏡進行組織的掃描,用以判斷腫瘤對氣管壁的浸潤深度,將原本傳統支氣管鏡無法目視的部分,清楚顯現出氣管外鄰近的血管、淋巴結以及病變的大小,經由超音波探頭的導引,提高細針細胞抽吸及組織切片的診斷率。

◆ 經皮穿胸細針抽吸及切片檢查:

有些病灶的位置不易以支氣管鏡或其他方式採取到病變檢體,這時會藉由電腦斷層掃描導引,將細針經過皮膚穿刺至腫瘤部位,再用針筒抽取腫瘤細胞作細胞學檢查,或用切片針取得腫瘤組織作病理檢查,只要病人配合得好,無需住院及開刀,就可以在局部麻醉的情況下,於門診接受穿刺檢查。

◆ 肋膜胸腔穿刺術:

若有肋膜積水,可藉由胸腔穿刺術抽出肋膜腔內的積水送病理檢驗,檢查是否有癌細胞的存在。

  相關影片:超音波導引抽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