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
營養指導
胃癌治療期間的營養叮嚀
營養叮嚀 | |
◆ 良好的營養狀況好處
◆ 吃的時機
◆ 吃的注意事項
◆ 吃的有趣
|
|
營養重點 | |
胃切除病患容易產生傾食症候群 (Dumping syndrome) 1. 早期傾食症候群發生在進食後30~60分鐘之內,胃切除後食物進入腸道的速度加快所致,含糖食物快速進入空腸,導致滲透壓不平衡而引起。常有頭暈、上腹部不適、腹部脹痛、噁心、嘔吐、心悸、盜汗、顏面潮紅、全身乏力、脈搏加快等血管運動性失調現象等不適症狀,稱為早發性傾食症候群。
2. 晚期傾食症候群又稱延遲性傾食症候群或餐後腸道低血糖症候群,發生在進食後1~3小時之後,常因一餐全是碳水化合物(尤以麵包、糕點、果汁、甜食或地瓜等),食物快速排入空腸,高濃度的碳水化合物在小腸迅速被消化、吸收,血糖呈現過度增高,促使胰島素不正常的過量分泌,因而發生反應性低血糖的現象,而出現出汗、全身乏力、頭暈、面部潮紅、脈搏加快、飢餓、焦慮、心慌等如早發性傾食症候群的血管運動性反應,但無腸胃道的症狀。
3. 體重減輕胃手術後體重減輕是普遍的問題。造成的因素很多,如:早期厭食、進食後的傾食症候群造成困擾而拒食、或對食物吸收不良等,使總熱量攝取不足導致體重減輕。 這類病人需要刺激腸道荷爾蒙及消化酵素分泌後再進食正餐,所以可在餐前30分鐘先吃一份水果或喝少許高蛋白商業配方。 在少量多餐的原則下給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 若有乳糖耐受不良症狀,應限乳製品,必要時改飲用商業配方並遵照醫師指示補充消化酵素。 4. 腹瀉部分胃癌手術後會出現腹瀉,尤其是迷走神經主枝切除者,發生率最高,約為20%。但腹瀉的發生是偶發性,且症狀輕微,並可隨著時間而改善,大約術後一年即不再發作。只要在餐間不飲用液體、不進食含乳糖的食物、少量多餐、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就可改善腹瀉的症狀。如果是因為腸道菌群失調引起的腹瀉,應考慮停止使用抗生素,以恢復菌群平衡。若為持續性腹瀉可請醫師開立止瀉藥物。 5. 貧血
|
|
胃癌-護理衛教
檢查項目
胃癌檢查
胃鏡檢查 | |
為最主要檢查方式,檢查前會噴一些局部麻醉劑在受檢者喉部,以減少吞胃鏡的不舒服感及嘔吐,另外醫生也可經由胃鏡取一些組織,再由病理科醫生檢查是否有癌細胞,這個過程為『切片檢驗』,切片檢查是診斷癌細胞最明確方法。 | |
上消化道攝影 | |
病人須先喝下含鋇的顯影劑,然後照X光片,因為鋇劑會顯示胃的外形,讓醫生可以找到腫瘤或其他不正常的區域。 | |
內視鏡超音波 | |
內視鏡超音波對於胃黏膜下層或管腔外各層組織看得更清楚,對於腸胃壁內腫瘤之定位及癌症之分期很有幫助。 | |
上腹部超音波檢查、電腦斷層掃描和磁振造影 | |
主要檢查有無局部淋巴結轉移、肝轉移、腹水或腹腔內轉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