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001

攝護腺癌

小知識

攝護腺癌概況

攝護腺癌為男性生殖器最主要癌症,其次為膀胱癌。根據國健署最新統計全國癌登資料顯示,2022 年攝護腺(前列腺)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 6.96%,當年因此惡性腫瘤死亡人數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 3.52%。發生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 3 位;死亡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 6 位。2022 年初次診斷為攝護腺(前列腺)惡性腫瘤者共計 9,062 人;當年死因為攝護腺(前列腺)惡性腫瘤者共計 1,830 人。

為什麼會發生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原因

年齡
根據病理學家研究,這種癌症和人類組織老化有關。攝護腺癌多發生在 50 歲以上的高齡男性,年齡越大發生率越高,60 歲以上的男性,約有 60~80 %的人有潛伏的攝護腺癌係報,但大部分在有生之年都不會發作。
種族
一般來說,黃種人較不容易罹患攝護腺癌。據統計,美國的黑人是全世界攝護腺癌最好發的人種。
遺傳
有攝護腺癌的家族史時,攝護腺癌的發生危險度會明顯升高。有家族史的人罹患攝護腺癌的年齡都較年輕。
荷爾蒙
人體雄性素的來源 90% 來自於睪丸。依據對清末太監的調查,他們從小切除睪丸,長大後幾乎摸不到攝護腺,更不會得到攝護腺癌,因此攝護腺癌與荷爾蒙是有密切關係的。
飲食
從一些動物實驗證明,高脂肪和缺乏黃緑色蔬菜的攝取是攝護腺癌的促進因子。由於西方人的飲食習慣以高脂肪的速食為主,可能因此導致高攝護腺癌的罹患率;而今東方人也開始流行西方的飲食文化,可能是罹患攝護腺癌的比例也不斷攀升的原因。

 

營養叮嚀

 

良好的營養狀況好處

  • 能抵抗治療產生副作用,才可對抗腫瘤治療。
  • 維持體力,防止身體耗損。
  • 增強免疫力。

吃的時機

  • 訂下吃正餐和吃點心的時段(7、10、12、15、18、20點),時間到了就吃。
  • 兩次治療之間或下次治療之前。
  • 隨時感覺到餓或想吃東西時。

吃的注意事項

  • 少量多餐的方式進食(一日6餐以上),勿一次進食過飽。
  • 餐間勿喝下太多的湯或水,以免過度飽脹(餐後1小時再攝取水份)。
  • 隨時準備點心或飲料,好方便補充營養。
  • 用餐後適度活動,促進腸胃蠕動(如:散步)。

吃的有趣

  • 請朋友或家人幫忙準備餐點,讓親友陪您一同用餐。
  • 愉快的進餐環境(如:餐桌、小餐具等)。
  • 欣賞有趣的電視節目或悅人的音樂邊吃飯。
 

營養重點

 
  • 維持理想體重。
  • 均衡攝取六大類天然食物(包含全穀根莖類、蔬菜類、水果類、低脂乳品類、豆魚肉蛋類、油脂及堅果種子類)

治療期間可能有腹瀉

如您有腹瀉現象(一天內發生超過三次未成形的排便)
  1. 以少量多餐方式取代一日三餐。
  2. 注意水份及電解質的補充。
    • 腹瀉期間應多攝取足夠的液體以補充身體中水份的流失量。維持水份電解質平衡,多攝取水份,防止脫水
    • 因為腹瀉會導致體內鈉離子與鉀離子的流失,應補充含有鈉及鉀離子的食物,例如:運動飲料、柳橙汁、葡萄汁、蔬菜汁、香蕉等。可選擇含鈉、鉀量高的液體或食物,適合的食物選擇如:香蕉、水蜜桃、馬鈴薯泥等。
  3. 避免攝取油膩、高纖維或含刺激性成份之食物。
    • 限制含纖維量高的食物,如生菜及水果,含纖維量高的蔬菜有:如生菜、粗菜梗、 玉米、豌豆、胡蘿蔔、乾豆類、花椰菜等。
    • 限制含咖啡因的食物及飲料;如咖啡、濃茶、可樂及巧克力。
    • 避免濃烈的調味料如:胡椒、咖哩、辣椒。
    • 避免溫度太燙或冰冷的食物及飲料,液體食物攝取以室溫為宜。
    • 避免攝取易產氣的食物,如碳酸飲料、易產氣之蔬菜、口香糖(尤其是無糖口香糖)。
  4. 限制奶類及乳製品的使用。
  5. 多攝取低渣、軟質、高鉀、好消化的高蛋白、高熱量食物。低渣的食物,如優格、白米飯或麵條、白麵包、白吐司、馬鈴薯、米糊、麥粉、成熟香蕉、葡萄汁。好消化的高蛋白,如:去脂雞肉、蒸或烤的魚肉、瘦肉、水煮蛋等。富含果膠之食物,如蘋果泥、香蕉等皆有緩瀉效果。
  6. 益生菌增加腸道中的有益菌,可改善腹瀉的症狀。
  7. 急性腹瀉後,可改用清流質飲食。清流質飲食可補充腹瀉期間身體水份的流失並讓腸道休息。但不超過2天食用清流質飲食
  8. 若選用添加麩醯胺酸的產品,需注意以<40℃溫冷水或果汁沖泡,半小時喝完。
  9. 腹瀉問題持續或更嚴重,糞便有不正常顏色、氣味則應即刻詢問醫師。
 

攝護腺癌-護理衛教

確診前檢查

攝護腺癌在初期很少有症狀,多半都是在腫瘤較大且壓迫到膀胱或尿道時,才會出現像頻尿,解尿困難,排尿時有疼痛及燒灼的感覺,甚至解血尿。不過由於良性的攝護腺肥大也會有類似的症狀產生,所以有時也很難以這些症狀來判斷是否罹患攝護腺癌。攝護腺癌發生遠端轉移的時候,最常轉移到骨骼,此時多半會引起骨頭疼痛,或壓迫神經引起神經痛的症狀,嚴重的話,還會有病理性骨折的情形。經切片證實為攝護腺癌,需進一步做電腦斷層(CT)或核磁共振掃描(MRI),及骨骼掃描(Bone Scan),以確定腫瘤侵犯的程度與是否有骨骼轉移,決定不同的治療方式。

 

肛門指檢

  直腸就在攝護腺的後側,所以醫師可以用食指經由肛門放入病人的直腸,來觸診攝護腺,這樣的檢查就稱為肛門指檢。正常的攝護腺應是柔軟有彈性的,如同握拳時大拇指旁虎口的肌肉,而攝護腺癌觸摸起來卻是如結節般的硬塊,甚至硬如石頭。但如果遇到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發炎、攝護腺結石,或做過經尿道攝護腺切除手術及切片的病人,則肛門指檢就不易判讀。
 

攝護腺特異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簡稱PSA)

  攝護腺的上皮細胞與癌細胞都會分泌PSA,但癌細胞會分泌數倍以上的量。所以若抽血檢驗PSA大於正常值,就要懷疑有攝護腺癌的可能。但由於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發炎、肛門指檢、導尿管的置放、膀胱鏡的檢查、經直腸超音波檢查及攝護腺的切片,都會使PSA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所以一旦發現病人有PSA升高的情形,必需先排除其他非攝護腺癌所引起的PSA升高因素,才能下診斷。
 

經直腸攝護腺超音波檢查

  由於攝護腺是深埋在人體的一個小器官,一般的X光 Godwinlightenment System: 光只能看到外形的影子,而肛門指診有時又會有人為因素的誤差,因此就發展出經直腸超音波檢查,可由距離攝護腺最近的位置直接掃瞄,觀察攝護腺的變化。當發現病灶時,還可藉由超音波的引導,將病變切片送檢查,但切片正常,並不一定代表就沒有癌症,有可能是因為切片採樣時沒有取到病變細胞。
  相關影片:經直腸超音波前列腺切片檢查
 

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攝影

  為了確實了解病灶與鄰近器官的關係,可以做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攝影,較清楚的評估骨盆腔內的淋巴結,及其他器官是否有被癌細胞侵犯。
 

其他

  倘若懷疑有骨頭的轉移,還要做骨骼掃瞄,或是胸部X光檢查,以觀察是否有肺部轉移。

#tab002

膀胱癌

 

小知識

 

膀胱癌統計數據

根據國健署最新統計全國癌登資料顯示,2022 年膀胱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 1.92%,當年因此惡性腫瘤死亡人數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 2.21%。發生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 12 位、女性為第 17 位;死亡率的排行於男性為第 11 位、女性為第 13 位。2022 年初次診斷為膀胱惡性腫瘤者共計 2,507 人,占泌尿器官的 40.20%;當年死因為膀胱惡性腫瘤者共計 1,145 人。

  • 膀胱癌好發的年齡為 50~70 歲之間。
  • 自民國 74 年以來膀胱癌的發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 男性膀胱癌的發生率遠多於女性,約是女性的 3 倍。
  • 最容易罹患膀胱癌的民族,以白人最高,其次為黑人與拉丁民族,而中國人之發生率則屬中等偏低。
  • 引起膀胱癌的主要原因可能與工業產物及人工色素有關。
 

為什麼會發生膀胱癌?

 

膀胱癌原因

關於膀胱癌發生的真正原因到目前為止並不完全清楚,但醫學界認為下列幾個因素可能與這個疾病有密切的關聯:

◆ 抽煙
是最主要的一個因素。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膀胱癌患者為吸菸者,男女比率約為三比一,雖然兩者之間的致病機轉並不清楚,但吸菸者得到膀胱癌的機率,是不吸菸者的2~3倍之多。
◆ 年齡
好發於年老的人,一般在 40 歲以下者較少會得病。
◆ 種族
好發於白種人,亞洲人一般較少。
◆ 職業與環境
與長期接觸一些人工化學染劑(如染髮劑)、染料、皮革、橡膠類物品、以及使用某些藥物有關。例如苯胺色素工廠工作的工人,膀胱癌發病率為平常人的 30 倍。此外,烏腳病流行地區也有較高的膀胱癌發生率,一般認為與居民長期習慣引用含砷量高以及某些螢光物質(phthalate ester)含量高的深井水有關。
◆ 長期的膀胱發炎、刺激與感染
例如反覆的膀胱炎,膀胱結石以及某些寄生蟲的感染,像是血絲蟲病等。
 
 

營養叮嚀

 

營養建議

◆ 良好的營養狀況好處
  • 能抵抗治療產生副作用,才可對抗腫瘤治療。
  • 維持體力,防止身體耗損。
  • 增強免疫力。
◆ 吃的時機
  • 訂下吃正餐和吃點心的時段(7、10、12、15、18、20點),時間到了就吃。
  • 兩次治療之間或下次治療之前。
  • 隨時感覺到餓或想吃東西時。
◆ 吃的注意事項
  • 少量多餐的方式進食(一日6餐以上),勿一次進食過飽。
  • 餐間勿喝下太多的湯或水,以免過度飽脹(餐後1小時再攝取水份)。
  • 隨時準備點心或飲料,好方便補充營養。
  • 用餐後適度活動,促進腸胃蠕動(如:散步)。
◆ 吃的有趣
  • 請朋友或家人幫忙準備餐點,讓親友陪您一同用餐。
  • 愉快的進餐環境(如:餐桌、小餐具等)。
  • 欣賞有趣的電視節目或悅人的音樂邊吃飯。
 

營養重點

 

營養要點

  • 維持理想體重。
  • 均衡攝取六大類天然食物(包含全穀根莖類、蔬菜類、水果類、低脂乳品類、豆魚肉蛋類、油脂及堅果種子類)
◆ 治療期間可能有腹瀉
如您有腹瀉現象(一天內發生超過三次未成形的排便)
  1. 以少量多餐方式取代一日三餐。
  2. 注意水份及電解質的補充。
    • 腹瀉期間應多攝取足夠的液體以補充身體中水份的流失量。維持水份電解質平衡,多攝取水份,防止脫水
    • 因為腹瀉會導致體內鈉離子與鉀離子的流失,應補充含有鈉及鉀離子的食物,例如:運動飲料、柳橙汁、葡萄汁、蔬菜汁、香蕉等。可選擇含鈉、鉀量高的液體或食物,適合的食物選擇如:香蕉、水蜜桃、馬鈴薯泥等。
  3. 避免攝取油膩、高纖維或含刺激性成份之食物。
    • 限制含纖維量高的食物,如生菜及水果,含纖維量高的蔬菜有:如生菜、粗菜梗、 玉米、豌豆、胡蘿蔔、乾豆類、花椰菜等。
    • 限制含咖啡因的食物及飲料;如咖啡、濃茶、可樂及巧克力。
    • 避免濃烈的調味料如:胡椒、咖哩、辣椒。
    • 避免溫度太燙或冰冷的食物及飲料,液體食物攝取以室溫為宜。
    • 避免攝取易產氣的食物,如碳酸飲料、易產氣之蔬菜、口香糖(尤其是無糖口香糖)。
  4. 限制奶類及乳製品的使用。
  5. 多攝取低渣、軟質、高鉀、好消化的高蛋白、高熱量食物。低渣的食物,如優格、白米飯或麵條、白麵包、白吐司、馬鈴薯、米糊、麥粉、成熟香蕉、葡萄汁。好消化的高蛋白,如:去脂雞肉、蒸或烤的魚肉、瘦肉、水煮蛋等。富含果膠之食物,如蘋果泥、香蕉等皆有緩瀉效果。
  6. 益生菌增加腸道中的有益菌,可改善腹瀉的症狀。
  7. 急性腹瀉後,可改用清流質飲食。清流質飲食可補充腹瀉期間身體水份的流失並讓腸道休息。但不超過2天食用清流質飲食
  8. 若選用添加麩醯胺酸的產品,需注意以<40℃溫冷水或果汁沖泡,半小時喝完。
  9. 腹瀉問題持續或更嚴重,糞便有不正常顏色、氣味則應即刻詢問醫師。
 

膀胱癌-護理衛教

確診前檢查
 

膀胱癌有什麼症狀?

 

膀胱癌症狀

由於位置的關係,膀胱癌初期多半無法直接被觸診到。常見的症狀分述如下:

1. 血尿:
最典型的膀胱癌症狀就是血尿,特別是無痛性的血尿。是因為發生癌症病變的組織壞死或血管糜爛而引起的出血,約80%的膀胱癌病人都是因為出現血尿症狀才接受檢查。血尿會持續或反覆發生,顏色也會因出血量的多寡而呈現鮮紅、暗紅、以及深褐色。通常初期的病人血尿情形大多呈斷續性,就是症狀出現數天之後又會消失數週或數月,因此常常會被忽略掉。
2. 頻尿、解尿困難、解尿疼痛、尿急與尿液滯留:
如果癌細胞侵犯到膀胱頸部時,就會出現這些症狀。另外,尿液中有時會有脫落的組織碎片、肉團或血塊的的排出,有時也會有膀胱出口阻塞的症狀。
3. 膀胱炎、上泌尿道感染:
已有證據顯示,經常發生膀胱炎是膀胱癌的危險因子,症狀為頻尿、尿急、小便疼痛,甚至有血尿的情形。上泌尿道感染的症狀為發燒、畏寒、排尿有燒灼感,有時腹部兩側的腎臟部位有疼痛的情形。
4. 當腫瘤侵犯到輸尿管開口,或因後腹腔內的淋巴結腫大而壓迫到輸尿管時,會引起輸尿管的阻塞,出現腰痛進而產生腎水腫或腎衰竭。
 

如何確定得了膀胱癌?

 

膀胱癌診斷方法

1. 身體評估檢查:
包含男性經直腸內觸診以及女性經陰道內觸診,以發現膀胱壁上有無腫瘤的形成。
2. 尿液細胞學檢查:
藉由採取至少三次以上的新鮮尿液,再將尿液收集離心,沉澱後進行抹片,檢視是否有癌細胞存在。此為目前篩檢膀胱癌重要的診斷及追蹤依據。
3. 超音波檢查:
腹部的超音波掃描檢查,對於膀胱周圍的外型,以及膀胱腫瘤的大小和位置,也可顯現出來。
4. 靜脈或腎盂攝影檢查:
由靜脈將顯影劑注入體內後,再以X光來檢查泌尿系統包含腎臟、輸尿管,以及膀胱有無異常的影像。
5. 膀胱鏡檢查:
清楚的了解腫瘤的位置、大小,並將懷疑異常的地方直接做切片送檢已確定診斷。當尿液細胞學檢查有異常,或懷疑有膀胱腫瘤時,可利用膀胱鏡經由尿道進入膀胱。
6. 經尿道超音波檢查 (TUS):
這項檢查是使用高頻率的超音波探頭來貼近膀胱內腫瘤,可以清楚測出腫瘤侵犯的程度,並作為提供作為治療的依據。
7. 電腦斷層攝影(CT)及核磁共振攝影檢查(MRI):
電腦斷層攝影可針對膀胱及周圍器官以電腦化X光的橫斷面攝影方式,對腫瘤大小、膀胱壁侵犯程度、膀胱外組織是否已有侵犯、淋巴結是否轉移等現象,作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