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開講

有一種痛,稱為盤源性背痛
(文/大林慈濟醫院骨科部脊椎外科主任、亞太脊椎微創醫學會理事長、台灣脊椎微創內視鏡醫學會理事長 劉耿彰)
她是位健康的護理師,兩年前溜冰時不小心摔跤後,因背痛而開始坐立難安的日子。有時輕微,有時疼痛難忍,坐不到五分鐘就得起身走走,而長期站立又讓背痛加劇。前後做過四次核磁共振仍找不到明顯的椎間盤突出證據,也不像神經根壓迫的典型疼痛症狀,在接受多次疼痛治療都無效下,不僅影響工作,更使身心俱疲。
面容憔悴的她說,那種像是痙攣性疼痛,最痛時連活動都無法緩解,工作站著痛、坐著更痛,尤其半夜兩到三點最痛。我從她這兩年來做過一系列的檢查與神經阻斷等疼痛控制結果,發現很有可能是椎間盤源性背痛。很多人以為腰痛就是腰椎間盤突出,那可未必,但也不一定就是椎間盤源性背痛,需要仔細檢查。儘管盤源性背痛不像急性坐骨神經痛來勢洶洶讓人生畏,但它造成的疼痛同樣讓人苦不堪言、難以忍受。
盤源性背痛的類型
椎間盤源性背痛是椎間盤突出前的病變,它通常指兩類疾病。一類是椎間盤退化導致外圍的纖維環破裂,裡面的痛覺激素會刺激椎間盤外圍的痛覺神經而讓人隱隱作痛,屬於化學變化造成的神經根病變,與直接壓迫到神經的坐骨神經痛不同。病人常有明確的外傷史,如意外的承重、轉腰或跌倒時臀部著地。即使休息也不會緩解的腰部頑固性疼痛,並常在幾月內逐漸加重。活動後(彎腰、抬舉重物等)疼痛加重,腰部支具或腰圍對腰痛無明顯緩解。病人常難以表達腿痛的概念,主訴為臀部或下肢沉重感或抽筋,皮膚感覺無障礙等。
另一類盤源性背痛是退行性椎間盤病,因為椎間盤彈性不好造成的背痛,症狀較為輕微。椎間盤的髓核部分因退變丟失水分使彈性下降,椎間盤高度有輕度丟失,也可以伴有椎間盤的終板水腫。症狀表現有腰痛和超過骶髂關節和髂嵴的牽涉痛,活動后臀部和大腿后側酸痛,但通常不會累及到膝關節下方和小腿。
保健與治療?
面對病人難以緩解疼痛,伴隨疼痛而來的煩躁情緒進去影響生活與工作。該怎麼治療?最主要採保守治療。首先,避免椎間盤組織進一步受損,包括避免彎腰負重、久坐、對抗性運動等。第二步:加強腰背肌肉功能訓練,比較推薦的運動就是游泳,又以蛙泳首選。
如果疼痛嚴重能短期服用抗炎鎮痛類藥物、做理療。大多椎間盤源性腰痛的患者經保守治療和生活當中多加注意會趨於穩定。至於少數癥狀嚴重、保守治療效果不佳者可採微創手術治療。
像護理師這樣潛在的病人不少,因為神經根沒被壓迫到而讓診斷變得困難。後來透過全內視鏡微創椎間盤切除手術,先找到造成疼痛的纖維環破口,把已突出的椎間盤移除,再減壓燒灼附近的痛覺神經。這項手術以單孔內視鏡進行,傷口小,病人術後幾乎沒有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