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腺是人體免疫器官,在口腔後方左右兩側,與軟顎、懸壅垂、舌根等同位於口咽部,扁桃腺癌屬口咽癌的一種,臨床上並不少見,尤其是口腔癌盛行率較高的花東、屏東及雲嘉地區,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治醫師侯思任說。
扁桃腺癌的危險因子有哪些?
侯思任表示,除了菸、酒、檳榔是誘發扁桃腺癌的強烈致癌因子,最近幾年發現人類乳突病毒HPV不僅和子宮頸癌、性病菜花有關,也可能導致口腔癌、口咽部癌症,包括扁桃腺癌,又以第16型的HPV危險性更高。
美國沒有檳榔,當地扁桃腺癌患者以感染HPV居多,約占7成;台灣剛好相反,約3成患者驗出感染HPV,其他以長期抽菸、喝酒、嚼食檳榔為主。臨床也發現,HPV引起的扁桃腺癌患者治療的預後較好,因此在癌症分期也不同。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沈彥君指出,HPV病毒較常經由性行為接觸感染,胎兒自然產經過母親產道也有可能被傳染。不過並非感染HPV病毒一定會發病,大多數感染都可經由免疫系統清除病毒,或者病毒潛伏人體,沒有引發任何症狀。
扁桃腺位在口腔後方左右兩側,扁桃腺癌症狀通常在單側、且使用一般藥物不會緩解,症狀會持續愈來愈嚴重。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扁桃腺癌有哪些症狀?
扁桃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中後期可能出現類似扁桃腺發炎的症狀,如喉嚨腫痛、異物感、吞嚥不順、咳嗽帶血絲、血絲痰等,甚至疼痛的感覺位移,引起耳痛、耳鳴、影響聽力等,也可能影響關節,導致無法張口、牙關緊閉等。
雖然扁桃腺癌和扁桃腺發炎有些症狀極為相似,還是有一些差異可區辨:
扁桃腺炎兩側都有症狀,扁桃腺癌單邊為主:沈彥君說,感冒引起的扁桃腺炎通常是細菌或病毒感染,兩側扁桃腺都會被侵犯引起兩側疼痛,扁桃腺癌的症狀大多數以單邊為主,且臨床醫師可觀察到兩側扁桃腺的大小不對稱。
扁桃腺炎症狀持續幾週或服藥後就會改善,扁桃腺癌會持續並惡化:一般來說,扁桃腺炎經過幾週或使用抗生素、止痛藥後就會改善,但若症狀持續超過2週、甚至1、2個月或用藥後仍未緩解,就要留意有可能是扁桃腺癌,儘早就醫。
扁桃腺癌的分期和治療方式
扁桃腺癌的分期主要根據腫瘤大小、是否淋巴結轉移及遠端轉移判斷。手術仍是最主要的治療方式,再根據癌症期數輔以電療或化療,只有少數已經末期、年紀較大或其他因素不適合開刀的患者,才會直接採電療或化療。整體早期扁桃腺癌的5年存活率為50%以上,晚期則降至3成左右:
第1期:腫瘤小於2公分、且沒有淋巴轉移。治療以開刀清除腫瘤為主,之後根據臨床和病理報告觀察是否有危險因子,如腫瘤分化情形、是否有淋巴、血管、莢膜侵犯等,若預期復發率較高,可能需輔以電療或化學治療。
第2期:腫瘤2~4公分、且沒有淋巴轉移。治療方式與第一期雷同,同樣以手術清除腫瘤,再根據風險因子評估是否接受電療或化療。
第3期:出現腫瘤淋巴結轉移,除了開刀之外,大多建議要配合電療及化療。
第4期:腫瘤已出現遠端轉移,治療方式和第三期相似,手術後仍要持續接受電療及化療。
預防扁桃腺癌應避免抽菸、喝酒、吃檳榔,並建議施打HPV疫苗,降低罹癌風險。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扁桃腺癌如何預防?
根據扁桃腺癌的危險因子,主要有3大預防方式:
避免抽菸、喝酒、吃檳榔
固定性伴侶,避免危險性行為
無論男女,均建議施打HPV疫苗
沈彥君補充說道,磁振造影(MRI)可以檢查是否有扁桃腺腫瘤,不過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幾乎沒有民眾透過MRI健檢發現扁桃腺癌,患者通常到了症狀較明顯直接就醫發現,因此並不建議民眾特別為了預防扁桃腺癌而做MRI。但如果有做頭頸部MRI,可同步評估是否有腦中風、腦動脈瘤、腦血管狹窄、腦腫瘤、聽神經瘤及扁桃腺異常變化等。民眾可根據年紀、個人風險、家族病史等,再來評估是否接受相關檢查。
侯思任也提醒,一旦出現異狀,建議盡早就醫治療,可尋求耳鼻喉科或口腔外科醫師的協助,相較於做MRI檢查,來的更有可行性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