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淨零碳排 臺灣醫院首辦氣候影響盤查工作訓練

  • 科別索引: 永續發展
  • 人員索引: 林名男 醫師, 賴寧生 醫師

慈濟醫療志業、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與健康照護無害組織、全球綠色與健康醫院網絡(GGHH)及臺灣健康醫院學會等,4月11日至12日於新店慈濟靜思堂舉辦全臺灣首次「氣候衝擊溫室氣體盤查工具訓練工作坊」慈濟醫療志業、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與健康照護無害組織、全球綠色與健康醫院網絡(GGHH)及臺灣健康醫院學會等,4月11日至12日於新店慈濟靜思堂舉辦全臺灣首次「氣候衝擊溫室氣體盤查工具訓練工作坊」

  「氣候變遷」不僅帶來全球大雨、乾旱、熱浪等氣候災害,更是造成可能次發性的影響,如病媒蚊傳染病的傳播,讓醫療照護組織工作的負荷相對增加。在醫療照護過程中,也可能產生廢棄物、排放出大量溫室氣體,使得「氣候變遷」情況雪上加霜;有鑑於此,「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倡議「淨零碳排行動」(Race To Zero)因應「氣候變遷」的挑戰。

  慈濟醫療志業、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與健康照護無害組織、全球綠色與健康醫院網絡(GGHH)及臺灣健康醫院學會等,4月11日至12日於新店慈濟靜思堂舉辦全臺灣首次「氣候衝擊溫室氣體盤查工具訓練工作坊」;13日更首次在臺灣舉辦「Race To Zero」高峰會。

慈濟醫療志業、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與健康照護無害組織、全球綠色與健康醫院網絡(GGHH)及臺灣健康醫院學會等,4月11日至12日於新店慈濟靜思堂舉辦全臺灣首次「氣候衝擊溫室氣體盤查工具訓練工作坊」慈濟醫療志業、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與健康照護無害組織、全球綠色與健康醫院網絡(GGHH)及臺灣健康醫院學會等,4月11日至12日於新店慈濟靜思堂舉辦全臺灣首次「氣候衝擊溫室氣體盤查工具訓練工作坊」

  此次工作坊共有國內對於全國溫室氣體盤查有興趣的25家醫院、40位學員參加,並有來自美國、越南、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英國等國家的16位專家與會分享經驗,透過氣候盤查工具介紹與實際演練,讓學員能夠增進氣候變遷與健康知能,並運用在機構淨零排碳之實務工作中,一起為守護地球健康而努力。

全球綠色與健康醫院網絡講師帶領學員實作「碳盤查」期望樹全球綠色與健康醫院網絡講師帶領學員實作「碳盤查」期望樹

  健康照護無害組織(Health Care Without Harm)致力於倡議全球健康照護機構推動環境永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之非政府國際組織,在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之下,除了照顧民眾的健康之外,減緩碳排放與達成永續發展的過程中,健康照護體系責無旁貸,健康照護無害組織也是聯合國Race To Zero的官方合作夥伴。慈濟醫療志業以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為宗旨,促進民眾健康也遵循慈濟環保的理念,推動綠色醫院行之有年,臺灣健康醫院學會亦帶領會員醫院一起邁向永續的環境友善照顧機構。

  健康照護無害組織東南亞分部行政主任Ramon San Pascual表示,盤查是為了解機構內溫室氣體來源和排放量,有助於未來制定減量之行動計畫與方針。世界衛生組織與健康照護無害組織共同開發適用於健康照護機構的溫室氣體盤查工具,並設計線上填報平台,讓各機構能夠針對各類活動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進行盤點。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林名男表示,碳盤查逐漸受到重視,為了在醫療機構推動淨零排碳,健康照護無害組織已舉辦多次線上研討會,在疫情逐漸解封後,持續表達來臺舉辦工作坊的意願,此次也是首次在臺灣舉辦工作坊,希望協助各醫院符合國內趨勢,同時與國際接軌。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專門委員彭美珍致詞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從多年前就一直強調氣候變遷與健康息息相關,WHO估計,全球醫療院所的碳排放量大概有2.2億噸,美國統計,其醫療機構佔碳排放量8%,英國的公衛機構碳排放量佔了5%,過去台灣曾統計醫療機構的碳排放量有1,2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有五成是電力排放的,反而不是醫療所佔的碳排放為主,但經過這幾年,尤其經過COVID-19疫情,我們用了非常多的物資,碳排放量一定非常多。感恩慈濟和臺灣健康醫院學會的先機和遠見,以及與會的各醫院先來學習普及,讓醫療機構做先鋒,成為種子,將淨零碳排的觀念散播出去。

全球綠色與健康醫院網絡講師帶領學員實作「碳盤查」期望樹全球綠色與健康醫院網絡講師帶領學員實作「碳盤查」期望樹

  臺灣健康醫院學會黃暉庭理事長致詞表示,慈濟基金會多年來一直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工作。在氣候變遷方面,基金會一直致力於提高意識、促進綠色倡議,並幫助社區適應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慈濟基金會一直在不懈努力,通過直接行動以及提高意識和教育來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複雜挑戰。

  氣候變遷不是一個遙遠的威脅,它正在發生,包括氣溫上升、極端天氣事件、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樣性喪失及經濟影響等,如果我們不採取緊急行動應對這場危機,後果只會變得更加嚴重和廣泛,讓我們以這次會議為契機,齊聚一堂,分享我們的知識和想法,並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遷的緊迫威脅。

  全球綠色與健康醫院計畫負責人Nick Thorp表示,在台灣首次舉辦溫室氣體盤查工具工作坊,最主要的好處就是知識的分享,透過教育讓我們不只是知道何謂碳足跡,而是了解碳足跡從何處來。

全球綠色與健康醫院計畫負責人Nick Thorp全球綠色與健康醫院計畫負責人Nick Thorp

  所以透過碳盤查,我們可以作為基準資料以利後續規劃減碳計畫。因此,除了減碳之外也能夠減少對環境的衝擊,也減輕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從健康照護機構的營運過程,包括廢棄物管理、減塑計畫、能源效率管理等,這些都與人體健康和環境健康有關。

  節能減碳和溫室氣體盤點的過程中,節省成本是第二個好處,例如購買更具能源效率的設備,如此一來,節省的金錢可用於其他永續發展的設施和計畫,亦可同時有助於病患和工作同仁的健康。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在健康促進與綠色醫院經營上成績斐然,是臺灣首家參與國際2050淨零排放的醫院,自醫院啟業以來,鼓勵同仁茹素,使用環保餐具,節水、節電,落實資源回收,不但照顧病人的健康,也用心於環境健康。去年由林名男副院長代表至杜拜參加「第45屆世界醫院大會(WorldHospitalCongress)」,榮獲「國際醫院聯盟卓越綠色醫院銅獎」,也是臺灣首家獲獎的醫療院所。

  醫療產業屬於高汙染產業,該如何兼顧醫療品質與環境保護?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賴寧生院長表示,大林慈濟醫院與7大國際組織合作,致力推動綠色醫院,有9項環境指標為全國第一,年度總碳排放量減少超過1470噸,日前榮獲冠於全台的111年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醫療院所類,醫務管理組銅獎肯定。

  兩天的課程內容包括氣候變遷與健康、健康照護部門的氣候調適-由上而下、由下而上之方式、氣候影響盤查工具介紹、溫室氣體來源、氣候影響盤查工具實際演練、溫室氣體盤查之結果解讀與應用、行動計劃之發展與執行等,從基礎觀念到實際運用、執行,一步步帶領學員學習如何進行機構溫室氣體盤查,並能實際運用於實務中。

撰文/閻廣聖、黃小娟;攝影/閻廣聖

憶起樂活同樂會 失智長者與家屬歡喜同樂

  • 科別索引: 神經內科, 失智症中心
  • 人員索引: 曹汶龍 醫師
  • 病症索引: 失智症

憶起樂活同樂會 失智長者與家屬歡喜同樂

 

藝人譚艾珍與北區關懷據點的長者們一起表演「一人水一項」。藝人譚艾珍與北區關懷據點的長者們一起表演「一人水一項」。

       由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內科、健管中心、社工組主辦,慈濟台南安平聯絡處協辦的「2023憶起樂活同樂會」,4月8日上午在安平聯絡處熱鬧登場,來自安平記憶保養班與台南北區關懷據點的長者們,在醫院同仁及慈濟志工的陪伴下,開心登場表演歌舞,也在老師帶領下動手畫禪繞畫,學習使用舒壓精油按摩;同時間家屬們則與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醫師進行家屬座談,分享照顧失智長者技巧。

曹汶龍主任與家屬座談,分享失智症的照顧技巧。曹汶龍主任與家屬座談,分享失智症的照顧技巧。

       曹汶龍醫師分享,大林慈濟醫院與安平記憶保養班結緣已6年,從剛開始成立時,失智症中心每週都會前往陪伴、關懷,目前則是每三個月前來與家屬座談,並為有需要的長者進行檢測,甚至安排醫院的一條龍就醫服務。安平記憶保養班有很好的志工團隊支持,志工師兄姊凝聚力強,每週一次一對一陪伴長者活動,才能有這麼好的成果。

慈濟志工陪伴長者畫禪繞畫。慈濟志工陪伴長者畫禪繞畫。

       此次活動除了安平記憶保養班的長者與家屬外,還邀請台南北區關懷據點力行、公園與和順里的亞健康長者一起來同樂。這些據點都是由慈濟志工協助課程安排與陪伴,每週一次安排手作、唱歌、律動、講座、畫畫等課程,甚至培養長者自己當老師,帶動長者們活躍老化。北區慈濟志工吳麗英分享,有位80幾歲的失智阿嬤,一開始到據點時一臉呆滯,經過一段時間後,現在已經可以主動和人聊天,還會頂嘴。阿嬤的先生很感恩志工的陪伴,讓她進步很多。

長者們學習使用舒壓精油按摩放鬆。長者們學習使用舒壓精油按摩放鬆。

       安平記憶保養班的長者們先上台表演彩帶舞「站在高崗上」,曹汶龍主任也一起上台舞動;北區關懷據點則表演熱鬧的不老健康操,帶動台上台下一起動起來,氣氛十分熱絡。

曹汶龍主任在與家屬座談時,分享母親過世前與她一起唱「小小羊兒要回家」的故事,忍不住感傷落淚。曹汶龍主任在與家屬座談時,分享母親過世前與她一起唱「小小羊兒要回家」的故事,忍不住感傷落淚。

       家住台南安平的藝人譚艾珍也特地前來參加活動,並受邀一起上台表演。她開心表示自己「找到工作了」,以後將到記憶保養班來當志工陪伴長者們,就算是逗老人家開心也很好。

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曹汶龍主任上台與安平記憶保養班的長者們一起表演彩帶舞。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曹汶龍主任上台與安平記憶保養班的長者們一起表演彩帶舞。

       在另一個會場,曹汶龍主任與家屬們分享失智症的照顧技巧,他以自己之前照顧失智母親的溫馨故事,分享照顧失智病人的一些方法,他提醒家屬們在照顧失智病人時要讓他們有尊嚴,就能讓他們保有笑容。

(撰文、攝影:黃小娟)

多發性骨髓瘤痛到只能趴睡 治療後當志工回饋社會

  • 科別索引: 血液腫瘤科
  • 人員索引: 李思錦 醫師

  根據台灣的統計資料,多發性骨髓瘤平均每年約有600多例新發病人,病人常會因為相關症狀,求助多個科別就醫,最終獲得正確診斷。擔任職業駕駛的75歲李先生,7年前因疲累、骨頭酸痛、吃不下造成體重下降,在各診所陸續就醫,後來因胸口、背部劇烈疼痛,嚴重時甚至只能趴睡,到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就醫檢查,在腫瘤中心多科醫療團隊合作診斷下,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治療後疾病控制良好,如今能自在生活,同時在社區擔任志工,持續發揮生命良能。

  李先生分享,當時常常覺得胸口疼痛,脊椎很痠痛,都是自行服用止痛藥、擦消炎藥,到診所就醫也沒有找到病因,由於打噴嚏時非常疼痛,開車久坐也會疼痛,最後只能離職,直到於大林慈濟醫院就診檢查,才發現竟是脊椎長腫瘤。當時已經痛到只能趴睡,爬不起來,因此買了一張可以調整高度的躺椅,睡了快兩個月,後來經骨科醫師協助以骨水泥修補黑掉的脊椎,才能爬得起來。

  大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李思錦醫師表示,李先生到胸腔內科就醫,發現脊椎腫瘤,轉診骨科透過核磁共振檢查,找出胸椎第十節病變,除安排切片及進行骨水泥治療,減緩疼痛外,並轉診血液腫瘤科,很快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第三期。

  李思錦醫師指出,多發性骨髓瘤是體內生產抗體的漿細胞異常增生,產生單一的免疫球蛋白(M蛋白),異常累積而攻擊人體正常細胞,造成各種不適症狀,其症狀口訣為CRAB,C代表高血鈣,因為癌細胞侵犯骨頭,釋放鈣離子,使血中鈣離子變高,會出現便秘、疲累、意識改變等症狀;R代表腎臟功能變差,會出現水腫、排尿困難等;A代表貧血,病人會疲累、無力,無法專注;B代表骨頭痛,骨頭會酸痛甚至骨折。

  李思錦醫師指出,早年多發性骨髓瘤是以化學治療為主,存活期約兩年左右,近年來藥物進步,加上健保給付新穎抗癌藥物,協助李先生申請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藥物與類固醇的三合一藥物治療,治療半年後疾病控制良好,因此建議他接受自體骨髓移植,以換取更長的存活期。李先生於民國105年6月接受自體骨髓移植,從診斷疾病開始,至今已超過7年,高於多發性骨髓瘤病人約5到6年左右的平均存活期。

  李先生很感謝李思錦醫師和醫療團隊救他一命,同時鼓勵病友們樂觀面對疾病,維持作息正常,多喝水、多運動,保持心情開朗,勇敢面對治療。李思錦醫師指出,罹患癌症並非想像中一定是不好的結局,只要勇敢面對疾病,其實可以改善存活期,且能讓生活品質回到正常。

  多發性骨髓瘤好發年紀為60至70歲,以男性為主,男女比例約6:4。李思錦醫師提醒,過去罹患多發性骨髓瘤的病人,常常要看過四至五個科別醫師,才獲得正確診斷,例如心臟科、胸腔科,泌尿科、腎臟科,最常見地是因骨頭痛看骨科,加上有些病人會覺得年紀大了疲累很正常,且其致病因子與抽菸、喝酒、吃檳榔或高血壓、糖尿病等無關,一般人容易掉以輕心,所以當發現自己身體狀況與之前不同,例如比較容易累、腳水腫、不明原因骨頭痠痛等,務必儘速就醫治療。

(製表︰大林慈濟醫院)(製表︰大林慈濟醫院)

撰文/黃小娟;攝影/黃小娟、林惠萍

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大林慈濟與中正、南華攜手推動

  • 科別索引: 家庭醫學部, 失智症中心, 永續發展
  • 人員索引: 曹汶龍 醫師, 林名男 醫師, 賴寧生 醫師

 中正大學法律系教授、臺灣法律資訊中心主任施慧玲(左),與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右),共同簽署長者人權門診MOU。中正大學校長馮展華(左)、南華大學校長林聰明(右)與大林慈濟醫院賴寧生院長(中)21日簽訂永續發展目標(SDCs)與大學社會責任(USR)備忘錄,協力促進醫療、法律、環境、教育等學術或實踐合作案

       面對世界氣候劇烈變遷議題,中正大學、南華大學與大林慈濟醫院21日簽訂永續發展目標(SDCs)與大學社會責任(USR)備忘錄,協力促進醫療、法律、環境、教育等學術或實踐合作案。中正大學校長馮展華與南華大學校長林聰明期待藉由合作提升對社區的服務,並致力環境永續發展。賴寧生院長則指出這次具歷史性意義的合作,三方共同創造對社會與環境最大的福祉。

       中正與南華大學過去幾年在臺灣永續獎表現亮眼,大林慈濟則從最初的綠色醫院設計到在日常生活中落實節能減碳、健康促進成效卓越。兩校的校長與院長大林慈濟共同簽屬SDGs備忘錄,開啟合作新時代。

       中正大學校長馮展華說,慈濟醫院在當地的服務都是跑第一線,像是曹汶龍主任推動失智照顧社區跑透透,大學很多社區活動都是跟著他做。他說,中正大學有生活實驗室等設計,而大林慈濟是最好的第一線合作夥伴,很多想法可以落實到社區,做為未來學術研究的模式,以及新型態生活形式的開發。

       南華大學校長林聰明表示,把聯合國制定的永續發展十七目標做成指標,融入課程在推動,在全球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四百多名,獲得肯定,而USR方面,去年和今年都獲得遠見雜誌的楷模獎,期待三方發揮各自的強項、互相融合,可以把社區服務加以提升走到全世界,對於努力推動環境永續並能受到世界矚目。

中正大學法律系教授、臺灣法律資訊中心主任施慧玲(左),與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右),共同簽署長者人權門診MOU。中正大學法律系教授、臺灣法律資訊中心主任施慧玲(左),與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右),共同簽署長者人權門診MOU。

       賴寧生院長指出,永續發展目標向來是大林慈濟醫院努力的目標,透過合作讓大學的學術理論加上醫院的實務印證,讓臨床單位面臨的議題在SDGs的架構下去研討與解決方案,具有歷史性的意義。

       另外,中正大學法律系教授、臺灣法律資訊中心主任施慧玲,與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共同簽署長者人權門診MOU。曹汶龍醫師說,失智的照顧不只家庭,還有法律與醫療相互結合,對失智家庭有很大的幫助。學生跟著社區醫療學習,真正看到失智家庭的問題,不要被實質的條文所拴住。施慧玲教授則說,三方各自做相關的努力,不同的資源可以相互交流並發揮大於三的效果,透過MOU讓合作永續經營發展不改變,並促進地方的發展。

       她指出,藉由參與長者人權門診的合作中,學生最大的收穫是從慈濟的精神與曹主任實際經營中,讓學生學會如何真誠地面對生命。在教室怎麼教都是學術上的用語,但是跟著曹主任在社區上走動,有更多機會深入社區去學習生命價值的機會

       在氣候變遷劇烈、環境資源有限的衝擊下,各國永續意識抬頭,聯合國並在2020年訂下17項永續發展目標。在大林慈濟統籌與推動永續發展的林名男副院長說,除了因應在地人口快速老化持續進行的偏鄉醫療、複合式篩檢、特殊教育學生健檢服務外,醫院從創院便積極推動環保工作,從醫院硬體綠建築、採光設計,戶外道路全面鋪設連鎖磚,同仁及民眾的環保教育。去年簽署聯合國2050年淨零碳排(碳中和)承諾,是台灣第一家簽署的醫院。

中正大學法律系教授、臺灣法律資訊中心主任施慧玲(左),與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右),共同簽署長者人權門診MOU。中正大學校長馮展華(左)、南華大學校長林聰明(右)與大林慈濟醫院賴寧生院長(中)21日簽訂永續發展目標(SDCs)與大學社會責任(USR)備忘錄,協力促進醫療、法律、環境、教育等學術或實踐合作案

(撰文、圖片︰于劍興)

大林慈院一次性矯正大角度駝背 讓教授抬頭挺胸

  • 科別索引: 骨科部
  • 人員索引: 簡瑞騰 醫師

謝教授接受簡瑞騰副院長一次性經椎弓切骨矯正術,讓他再挺腰抬頭,重見地平線,再現美麗人生。謝教授接受簡瑞騰副院長一次性經椎弓切骨矯正術,讓他再挺腰抬頭,重見地平線,再現美麗人生。

  在中部大學任教的謝教授因僵直性脊椎炎使脊椎變形,疼痛難忍外,背部高達七十度的彎曲與頸椎歪斜讓他呼吸困難、走路不便,授課時因抬頭艱難而無奈放棄黑板書寫。日前他獨排眾議南下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求治簡瑞騰副院長,透過新式的一次性經椎弓切骨矯正術,讓他再挺腰抬頭,歡喜呼喊:「我終於能看到地平線了!」

  在東海大學畜產系擔任系主任的謝教授,日前回大林第一次術後回診,隔天就將以全新姿態重返校園,準備給大家一個大驚喜。他說,大學時在東海籃球校隊練習時發現右手抬不起來,原以為是肌肉或肌腱的運動傷害,直到讀成功大學研究所後,才確診為僵直性脊椎炎,而讓病情急轉直下則是六年前在宿舍屋頂清樹葉時不慎跌落,讓脊椎變形日益嚴重。

  謝教授表示,年輕時因為有很多理想等待完成,更擔心小孩還小,萬一開刀有閃失會影響家庭。但這幾年的肩頸痠痛和生活的不便真難以形容。因呼吸不順暢而走三、四十公尺就得休息,參加國際會議時很困擾。尤其上課時只能坐在椅子上用PPT授課,要努力抬頭才能看到學生的臉,腰椎變形也造成頸椎不適及頭痛,讓思緒大受影響。第一次門診時,簡副院長傾聽謝教授的描述、仔細問診、檢查並詳細解說治療策略,豐富的臨床經驗與熱心積極的態度,讓他當下就決心動刀。

謝教授接受簡瑞騰副院長一次性經椎弓切骨矯正術,讓他再挺腰抬頭,重見地平線,再現美麗人生。謝教授接受簡瑞騰副院長一次性經椎弓切骨矯正術,讓他再挺腰抬頭,重見地平線,再現美麗人生。

  謝教授在術後第二天下床,太太看到腰桿挺直的先生,大呼:「簡醫師,你讓他長高了」,謝教授更說:「上面的空氣果然比較新鮮,地平線終於重現!」,憂鬱更一掃而空。他說,住院期間感受到醫療團隊傾全力照顧病人的真誠,期待病癒後能展開新生命,並一圓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的夢想,把旅遊的心得化為課堂分享的素材。本身是藥學博士的他呼籲,很多人害怕吃醫師開的消炎或止痛藥,其實現今藥物療效好副作用又低,應遵循醫囑、規律服藥,有嚴重發炎要趕快抑制下來,不要形成惡性循環。

  簡瑞騰副院長表示,謝教授一月份來看診,從走路、彎腰駝背與無法抬頭挺胸看來是很典型的僵直性脊椎炎病人。透過X光、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的檢查下發現他腰椎變形達七十度,為了能看到前方,長期下來造成胸椎和頸椎代償性的過度後仰,結果頸椎歪一邊,不只腰椎變形,脖子和頭也疼痛不堪。

  手術對策上,除須完整評估全身軀體變形外,更要考量未來生活的需求,避免過度矯正。簡瑞騰指出,傳統的經椎弓切骨矯正術,一節腰椎頂多能矯正約35度,若駝背嚴重,需隔一至兩周再進行第二階段手術,病人痛苦也增加手術風險。而在團隊經驗成熟以及在術中全程使用神經監測下,決定進行一次性的大角度切骨,畢其功於一役地完成55度矯正,讓教授一次手術就能抬頭挺胸,並解決呼吸困難、脖子疼痛以及進食不順暢等問題,也避免過度矯正反而不方便用電腦。

謝教授接受簡瑞騰副院長一次性經椎弓切骨矯正術,讓他再挺腰抬頭,重見地平線,再現美麗人生。謝教授接受簡瑞騰副院長一次性經椎弓切骨矯正術,讓他再挺腰抬頭,重見地平線,再現美麗人生。

  簡瑞騰呼籲,不要把任何腰酸背痛都當成是運動傷害,尤其是一、二十歲的男性當早上起床覺得背部僵硬、兩邊屁股會痛,或其他關節會痠痛等現象時,最好去抽血檢查。尤其有家族史,要提早檢測,可透過藥物來控制,並且搭配在醫院的復健以及在家的伸展運動,並避免長期姿勢不良而加重病情。若真駝背變形嚴重,影響外觀、甚至呼吸、進食,也毋需過度擔心手術,選擇有經驗的醫師和團隊,絕對可以如謝教授般,重見地平線,再現美麗人生。

撰文、攝影/公共傳播室于劍興

超過百則善終陪伴故事 你我無可逃避的生命考驗

  • 人員索引: 孔睦寰 醫師, 林名男 醫師

嘉義縣世界腎臟病日 「護腎三不五要」要注意

  • 人員索引: 林名男 醫師, 蔡任弼 醫師, 黃振森 醫師

精進到院前救護技術 一針入魂靜脈注射技術交流賽

  嘉義縣消防局為精進到院前救護靜脈注射技術,提高傷病患給藥率以提升存活率,特於2月22日與大林慈濟醫院在嘉義消防局水上救護教室共同辦理靜脈注射研習工作坊,活動中亦有救護神手「一針入魂」靜脈注射技術交流賽,藉此精進救護技術與知能,提供民眾更好的救護品質。

  靜脈注射研習工作坊課程由雲林虎尾若瑟醫院侯鐘閎主任及台南市政府消防局新營高救隊沈宥延教官擔任講師,靜脈注射技術交流賽由大林慈濟醫院李宜恭部長、台中榮總嘉義分院蔡政翰副院長擔任正、副評審長,雲嘉嘉消防局救護教官擔任評審,來自雲林縣、嘉義縣(市)、台南市共70名緊急救護技術員參加。課程中亦安排骨針教學及操作,使第一線救護同仁了解IV(靜脈注射)與IO(骨針注射)差異及各注射方式重要性。

  嘉義縣消防局長呂清海表示,嘉義縣消防局去年共有140件透過靜脈注射而維持生命跡象的救護案件,其中低血糖成功救援者有64件,OHCA經注射後恢復生命跡象者約有30餘件,因此病患的靜脈注射是很重要的醫療作為,此次辦理靜脈注射(IV注射)研習工作坊暨救護技術交流賽,主要是為了提升消防同仁靜脈注射的救護能力,彼此觀摩、學習,希望成功率能再往上提升,為縣民帶來最大的福利。

  課程中安排骨針教學及操作,使第一線救護同仁了解IV(靜脈注射)與IO(骨針注射)差異,及各注射方式重要性。現場並舉辦靜脈注射技術交流賽,以貼近實務方式設計具有創意及挑戰性情境,藉以磨練技術及自我挑戰。學員們在規定的短時間內,運用手邊能取得的材料與工具,完成靜脈注射,讓人看到緊急救護的分秒必爭。參賽學員民雄分隊救護義消劉薰璟表示,經過賽前的練習,打IV的技術有所進步,對於日後協勤能幫助警消達到更好的速度與效果,雖然在幫彼此施打時,有流了一些血,但其實是代表一針就打成功,很棒。

  呂清海局長感謝大林慈濟醫院急診部李宜恭部長多年來持續擔任嘉義縣消防局緊急救護指導醫師,他表示,此次活動能成功舉辦,要感謝慈濟醫院大力協助,救護教官的熱血指導,及廠商提供醫療器材做為訓練之用。

嘉義縣消防局長呂清海頒贈感謝狀給大林慈濟醫院急診部長李宜恭致力靜脈注射研習競賽。

嘉義縣消防局長呂清海頒贈感謝狀給大林慈濟醫院急診部長李宜恭致力靜脈注射研習競賽。

  大林慈濟醫院急診部長李宜恭分享,到院前靜脈注射技術比在醫院進行時困難很多,因為急救環境充滿不確定性,靜脈注射對於到院前救護非常重要,若是出血性休克,需要及時補充輸液,低血糖昏迷的病人,要及時透過靜脈給予葡萄糖液;到院前死亡的病人,若能及時給予急救藥物,能提高病人恢復心跳的機會。未來將進一步推動骨針注射,將可提高注射成功率。

  最近看到土耳其強震,嘉義正位於地震帶上,呂清海局長也提醒民眾要隨時注意防震需知,在大地震發生時要記住「趴下、掩護、穩住」,平時將高處的物品固定好,隨時留意政府的防災常識宣導,平時就做好自主的學習與管理。

(撰文︰黃小娟,攝影︰黃小娟)

醫療品質與環保並重 大林慈濟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銅獎

大林慈濟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銅獎,賴寧生院長(中)及林名男副院長(右)於2月14日接受賴清德副總統頒獎表揚大林慈濟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銅獎,賴寧生院長(中)及林名男副院長(右)於2月14日接受賴清德副總統頒獎表揚

 醫療產業屬於高汙染產業,該如何兼顧醫療品質與環境保護?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致力推動綠色醫院,有9項環境指標為全國第一,年度總碳排放量減少超過1470噸,更是全球首獲WHO國際健康促進醫院典範獎殊榮的醫院,日前榮獲冠於全台的111年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醫療院所類,醫務管理組銅獎肯定。 

大林慈濟醫院以空中花園美化環境並降低日光直射大林慈濟醫院以空中花園美化環境並降低日光直射

  大林慈濟在健康促進與綠色醫院經營上成績斐然,現在同時與7大國際組織合作,為世界永續發展而努力。院長賴寧生表示,醫院是亞洲第一家、全台唯一參與2050淨零排放的醫療院所,能獲獎是全體同仁20幾年來系統性地推動綠色醫院的成果。在院內鼓勵同仁茹素、珍惜用水、隨手關燈、不搭電梯,使用環保餐具等綠色行動來達到減碳的目標,減少醫院對環境的衝擊。

室內植物牆隔絕日光直射室內植物牆隔絕日光直射

  副院長林名男是這次獲獎的重要推手。他表示,醫院興建時即採取綠建築設計,自然通風採光,以室內植物牆、空中花園等美化環境並降低日光直射;致力提高能源效率,逐年更換LED照明設備,完善公共區域自動感應照明設備、建立智能建築能源監控系統;為病人提供免費接駁車,鼓勵使用大眾運輸系統;在各護理站設置多達9個不同種類的資源回收桶,用於分類不同的回收物品;推動蔬食減碳,院內所有餐飲均為素食,超商只販售素食食品,從日常生活中積極力行環保。

大林慈濟醫院院區廣植樹木,是名符其實綠色醫院大林慈濟醫院院區廣植樹木,是名符其實綠色醫院

  除了在院內推動節能減碳,林名男副院長也分享,大林慈濟醫院多年來陸續參與許多國際競賽,與國際組織合作,例如2014年獲得健康促進醫院國際網絡聯盟的國際低碳醫院團隊合作最佳案例獎,去年則榮獲「國際醫院聯盟卓越綠色醫院銅獎」,是臺灣首家獲獎的醫療院所。

  展望未來,大林慈濟醫院希望與全台灣的醫院與健康照護部門一起努力,在照顧病人健康之餘,也能減少醫療對氣候變遷的影響,共同為地球健康而努力。

大林慈濟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銅獎,賴寧生院長(中)及林名男副院長(右)於2月14日接受賴清德副總統頒獎表揚大林慈濟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銅獎,賴寧生院長(中)及林名男副院長(右)於2月14日接受賴清德副總統頒獎表揚

撰文/黃小娟;攝影/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天冷颼颼引爆腦內炸彈 頭痛警訊要小心

  • 科別索引: 神經外科
  • 人員索引: 吳宗憲 醫師
滑入顯示的圖片 原本顯示的圖片

 

 

滑入顯示的圖片 原本顯示的圖片

 

 

滑入顯示的圖片 原本顯示的圖片

 

 

滑入顯示的圖片 原本顯示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