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65歲以上的人口比率,預計在民國115年突破20%,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隨著高齡人口快速增加,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病人人數亦持續攀升。為提供更有效的治療選擇,大林慈濟醫院骨科部引進「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手術」,幫助病人擺脫膝蓋退化所帶來的慢性疼痛與行動困擾。4月8日舉辦記者會,邀請成功接受治療的病人現身說法,分享術後康復經驗。
退化性膝關節炎是因為關節軟骨的磨損導致的慢性疾病,常伴隨關節發炎、腫脹與劇烈疼痛,嚴重時將影響行走及日常活動能力。對於長者而言,嚴重膝關節退化,當藥物或保守療法無效時,往往需考慮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骨科部黃俊錫醫師藉由「減痛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治療,已幫助許多長者走出家門、重拾戶外生活。
然而,膝關退化並非僅限於老年族群。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許多長期從事粗重勞動工作者及高強度訓練的運動員或曾有膝關節外傷史的中壯年族群,也逐漸出現退化現象。對這些活動力強、仍在職場的年輕病人而言,傳統人工關節置換並非理想選項,原因在於人工關節有使用年限,且隨著活動量增加磨損加劇,未來仍可能面臨再次置換的風險。
針對此類病人,骨科部黃俊錫醫師導入「自體軟骨再生治療」,結合關節鏡微創技術,擷取病人自身健康軟骨組織,經過細化與酵素處理後,透過特殊載體植入受損部位,促進新軟骨生長,其傷口小,手術時間短、術後2~3日即可出院。此創新技術不僅有效減緩退化進程,更可延緩甚至避免人工關節置換的需求。
記者會中,一名50多歲的駱姓女士,分享自身經歷。她因長期工作需久站、搬重物,加上爬樓梯跌倒未及時就醫,導致膝蓋反覆發炎、疼痛,儘管後來接受過藥物及玻尿酸注射治療,效果仍不顯著。經黃俊錫醫師評估後,接受「關節鏡自體軟骨再生手術」。術後半年,她的膝蓋功能大幅改善,長時間工作後不再出現嚴重疼痛與腫脹,每天走上萬步都沒問題,生活品質顯著提升。
大林慈濟醫院骨科部主任謝明宏說,軟骨再生治療手術是台大與工研院合作研發技術,大林慈濟醫院在嘉義地區率先引進新的手術技術。黃俊錫醫師表示,此技術是針對膝關節局部軟骨缺損的理想解方,尤其適用於中年與高活動量族群,未來還能運用在其他關節的部位,團隊將持續精進臨床經驗與技術應用,為更多退化性關節病人提供創新、安全且具前瞻性的治療新選擇。
為提供雲嘉地區心血管重症患者更即時、專業的醫療照護,大林慈濟醫院於4月1日正式成立「心血管加護病房」,並舉行隆重的開幕典禮。該病房由心臟血管外科許永亨醫師擔任病房主任,呂佩潔醫師擔任專責醫師,並整合體外循環小組、護理團隊、專責藥師、復健師、呼吸治療師及社工人員等,匯聚16名心臟專科醫師的心血管專科加護病房。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主要死因之一,尤其心臟及大血管手術風險及高,術後照護品質直接影響病人的恢復與存活率。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在典禮上表示:「心血管疾病的治療需要高度整合的醫療團隊與精密設備,期望透過這個專業病房,為雲嘉地區的心血管重症患者提供最即時、最優質的醫療照護,提升存活率與生活品質。」
心臟血管外科張兼華主任致詞中表示感恩院長、政府,以及院內各單位的支持,並回顧醫院從無到有、一步一腳印發展至今已邁入第25年。他提到,成立心血管加護病房(CCU),歷經許多挑戰,如今終於踏出關鍵的一步。新病房除了能提供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心臟瓣膜修補、主動脈剝離修補術等重大的專業監護,更具備心臟移植及心室輔助器病患的術後照護能力,相關醫療流程與設備均已準備就緒,盼能造福雲嘉鄉親。
病房主任許永亨醫師表示,心臟的變化往往在瞬息之間,需仰賴更專職的護理人員及精密儀器來支援。新成立的病房設有七張病床,並配備先進的生命徵象監視系統及電子化醫療資訊系統,確保即時監測患者狀況。此外,病房可提供血液淨化技術與心肺輔助維生系統(ECMO),大幅提升重症患者的救治成效。心血管專業醫療團隊亦採24小時待命制,能即時應對急性心肌梗塞、嚴重心律不整、急性心因性休克等高風險疾病,降低併發症風險,提升治療成功率與存活率。
心血管病房的成立,不僅提供最精密的術後照護,也整合急診與心臟專科病房資源,確保病患獲得最適切的醫療服務。未來,大林慈濟醫院將持續精進醫療技術,強化醫護團隊合作,打造更安全、完善的治療環境,守護每一位病患的健康與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