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新北市樹林的旅行團39人,4月7日至9日到台南及嘉義進行三天兩夜的旅遊,8日中午在台南白河用餐後,下午陸續有團員上吐下瀉等疑似食物中毒的不適症狀,至9日凌晨發現全團有20幾人出現類似症狀,9日上午由司機以遊覽車將全部團員送至大林慈濟醫院急診室,總計有25人因身體不適就醫,所幸經治療後,除了一位半夜於浴室跌倒而骨折長者轉回北部就近治療外,其餘均已順利離院返家。
9日上午10時10分左右,一部遊覽車載著來自新北的旅行團39人來到大林慈濟醫院急診室。主任秘書劉鎮榮表示,院方因事先接到司機通知,已先啟動大量傷患機制,動員醫療團隊在場等候,在遊覽車抵達急診時,就能依序為身體不適的25人檢傷、掛號、治療。院方即時通報嘉義縣衛生局,衛生局相關人員也趕到現場了解狀況。
66歲的魏先生表示,昨天中午用餐後,他是第一個上吐下瀉的,前後吐了16次,拉肚子6次。74歲的陳先生則表示,今天凌晨2點開始拉肚子,前後共6次腹瀉。
團員們分享,他們是經常一起出遊的親戚、朋友,預定4月7日至9日到台南、嘉義進行三天兩夜的旅遊行程,第一天晚上於台南住宿,隔天早上在飯店用完自助早餐後出遊,中午至白河用餐,午餐後陸續有人感覺不適,但一開始以為只是暈車所致。晚間至嘉義瑞里民宿住宿,陸續又有多人出現不適症狀,因此今天上午緊急由遊覽車司機載送團員們下山至大林慈濟醫院就醫。
團員江先生表示,雖然發生不好的事,但大林慈濟醫院迅速動員,為團員治療,很感動。幸好有到慈濟醫院來,我們總共有25個人不舒服,但是醫院動員超過50個人,效率非常好,值得佩服。
大林慈濟醫院急診部部長李宜恭指出,整個旅行團有39個人,其中有25個人出現症狀,其中有5人症狀比較嚴重,有點脫水現象,因此予以補充輸液,並抽血檢查,另外有一位高齡長者,因昨天半夜不舒服,上廁所時不慎跌倒,造成大腿骨骨折,在進行初步處理後,轉回居住地進行手術治療。
李宜恭提醒,目前天氣變化很大,食物的儲存要特別小心,因為很容易就腐壞,尤其是隔餐的菜,如果沒有好好地冷藏處理的話,很容易遭受到病毒或者細菌感染,常常會造成腸胃道的症狀,引起食安事件。所以不管是在家裡面或是在外面用餐,都要特別小心。此外在選擇餐廳時,也要注意一下廚房的衛生。
相關新聞連結:
●東森新聞雲--新北旅行團台南吃甕窯雞 25人疑食物中毒上吐下瀉急送醫
●三立新聞網--新北旅行團南下旅遊⋯25人吃完甕窯雞疑食物中毒!遊覽車開進醫院
●台灣好報--新北樹林嘉南旅遊團員疑似食物中毒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治療
●公視新聞網--旅行團白河用餐25人上吐下瀉 疑食物中毒嘉南2縣市啟動調查
●民視新聞網 --海鮮捲沒熟? 新北旅行團25人上吐下瀉 擠爆大林慈濟急診室
●自由電子報--新北39人到台南嘉義旅遊25人疑食物中毒 他慘吐16次拉6次
●鏡週刊--新北旅遊團南部吃甕窯雞25人疑似食物中毒 有人還吐到滑倒骨折
●聯合新聞網--新北市旅遊團嘉義旅行疑食物中毒 25人赴大林慈濟醫治
●中時新聞網--台南吃甕窯雞25人疑食物中毒 1人吐到滑倒骨折
●TVBS新聞網--剛在台南吃完甕窯雞 新北旅遊團25人驚傳食物中毒
38歲的小誠頭戴棒球帽,刻意壓低帽子遮住半張臉走進診間,手中拿著院外的檢查資料,他主訴三年前曾經接受過腦瘤手術,原以為把瘤拿掉之後就會好,但最近又被檢查出腫瘤復發,已經沒有信心留在原醫院做治療,於是抱著一絲希望改到我的門診就醫。
透過電腦螢幕清晰可見,一顆3公分大的腦瘤再度攻占了他的右額葉,同時從過去病歷中發現,他的額葉惡性腫瘤屬於分化不良星狀細胞瘤,也就是「第三級惡性腦瘤」,因此告訴他應盡快安排時間手術,再放下去恐怕會有生命危險。
小誠面對再次的手術挑戰,難免擔心害怕,但是讓他及家屬充分了解整個治療過程,經過討論之後,他馬上同意再次接受手術。因為考量他之前已有開過刀,因此這次開顱手術以原來的傷口進行,同時依據病情決定開顱範圍。手術後經過病理檢查結果,證實小誠的腦瘤為「膠質母細胞瘤」,也就是「第四級惡性腦瘤」,屬於最惡性的腦瘤。
膠質母細胞瘤 早期難發現
膠質母細胞瘤初期症狀缺乏特異性,可能只有非特異性的頭痛、頭暈、記憶衰退等症狀,往往直到特異性症狀出現,如語言障礙、認知缺損、感覺異常、肢體無力、癲癇發作以及嚴重意識昏迷等,才會確診。因此,膠質母細胞瘤很難於早期發現,多數人都因症狀惡化,甚至昏迷嗜睡,緊急送醫急救,才發現罹患膠質母細胞瘤。
通常腦瘤手術為了不傷及重要的神經構造,都會採用最大安全的切除方式,畢竟是人腦,很難像身體其他部位腫瘤一樣,能藉由犧牲周邊正常組織而做到更完全切除,因此,就算術中認為已經全部切除乾淨,但術後仍必須搭配放療、化療或標靶藥物治療,使疾病預後效果更好。
術後放射治療 殺光癌細胞
隨著醫療進步,黃螢光輔助搭配手術中顯微鏡神經功能監測,可以在手術過程中清楚分辨腫瘤與正常組織的界線位置,避免切除到正常的組織,更精準及做最大有效安全範圍切除,減少殘餘腫瘤存在,術後再做放射治療,將術中無法切乾淨或肉眼看不到的癌細胞一網打盡,預後也比較好。手術當天,透過黃螢光輔助,讓小誠腦袋中的惡性腫瘤無所遁形,二個小時之後,成功清除所有腫瘤。
膠質母細胞瘤為最常見的原發性惡性腦瘤,根據美國癌症協會估計,每年約有1萬3000名病人死亡。這類腫瘤好發於45至65歲男性,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發現時往往腫瘤已經有一定大小,因此,若有出現非特異性的頭痛、頭暈、記憶衰退等症狀,建議最好找專科醫師做詳細檢查,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期。
「總舖師團隊」每月以健康美味創意料理推廣素食文化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身心科日間病房學員組成「總舖師團隊」,多年來不斷精進廚藝,每月以健康美味創意料理推廣素食文化,限量與院內同仁分享,獲得一致好評。日前學員們將部份出售餐點的獎勵金捐贈至慈濟基金會慈善項目回饋社會,學員分享,「我們不是社會弱勢,而是可以扭轉弱勢的團隊。」
總舖師團隊成員們將獎勵金捐贈至慈濟基金會慈善項目,由慈濟志工陳鶯鶯代表接受
身心科日間照護病房來自彰化、雲林、嘉義、高雄等地的17位學員所組成的「總舖師團隊」,成立至今已有8年,為響應護持證嚴法師「蔬食共善護大地」的精神,除了疫情期間暫停兩年外,每月都會研發創意蔬食料理,隨著季節變更養生健康高CP值菜單,每月一次開放醫院院內同仁預訂午餐,限量50份,供不應求。
總舖師團隊研發的創意蔬食料理,僅限與醫院同仁分享,供不應求
為感恩慈濟志工及同仁們長年支持與愛護,每年歲末召開學員大會時,學員們會將所得依比例分配獎勵金,除了耗材更換費用及雜支外,更將集眾盈餘獎勵金作為捐贈等用途,目前已累積捐贈6次。
日前總舖師團隊成員們一起來到醫院一樓志工組進行捐款,將款項二千元捐贈至慈濟基金會慈善項目,由慈濟志工陳鶯鶯代表接受。「總舖師團隊」阿鴻師說,大家的支持成為他們融入社會最佳良藥,更是精進產出最佳蔬食美味料理的最佳調味劑。學員專注製作蔬食美味創意料理過程,看似簡單的動作,都是有效益回歸社會的歡喜路。團隊一起捐款代表「心靈共伴」,更是展現每人擁有「華麗人生」。
總舖師團隊研發的創意蔬食料理,健康美味備受好評
新上任的「總舖師團隊」公關經理阿菊姐說,「我本來是社會弱勢者,一直沒有勇氣跨出,因為來到大林慈濟醫院,受到醫療團隊的協助與志工的關懷,才有今天的我,真的很感恩。」
日間照護病房職能治療師林俊佑表示,身心科日間照護病房的學員,多半是病情穩定,而家屬又有能力可以照顧,因此只需於白天來到醫院,晚上可以各自回家。學員們白天在醫院期間,每天都有不同的活動,例如歌唱、運動、電影欣賞、手工藝等,讓他們能藉由參與活動增進人際關係,有助病情穩定,早日回歸社區。
總舖師團隊學員們捐出部份出售餐點的獎勵金回饋社會,開心翻轉弱勢
相關新聞連結:
●東森新聞雲--身心科病友組「總舖師團隊」 創意蔬食料理收益捐助公益
「願心造舟 迎岸有花」攝影展
轉經道上虔誠的老人拄著拐杖專注轉動經輪,天真無邪的藏人孩子愉快的笑臉,一位母親在法會上教導孩子祈禱的手勢,大林慈濟醫院於3月8日至5月5日在五樓心蓮病房記憶長廊舉辦「願心造舟 迎岸有花」攝影展,共展出51幅攝影師邱宗怡在印度達蘭薩拉等地拍攝的作品,透過鏡頭記錄了德蘭薩拉藏人們的生活與信仰,希望觀者在欣賞的同時,能從中汲取更多關於生命、信念與希望的力量。
一位母親在法會上教導孩子祈禱的手勢,展現出藏人的生命觀。
邱宗怡希望藉由展出德蘭薩拉藏人們以法會、轉經等生活中實踐佛法的攝影作品,將他們生生世世的生命觀與因緣相依的宇宙觀分享給出入心蓮病房的家屬、病人、醫護與志工,讓觀者在回頭面對自己的生活時,也願意給予生命更多一點相信、更多一些盼望。
林名男副院長也感謝邱宗怡親臨分享,並邀請大家一同前來觀展。
展出人邱宗怡畢業於臺大心理所,曾擔任安寧病房心理師,工作期間以紀實影像作為臨床工具,轉向紀錄片創作,再至台南藝術大學紀錄所學習。因某趟印度旅行,開始紀錄流亡藏人的生活,為此就讀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班,以深入研究與創作。
心蓮病房主任孔睦寰醫師(右)與展出人邱宗怡在會場合影。
心蓮病房主任孔睦寰醫師表示,希望透過這次展覽,讓病房的病人與家屬得以感受藏人對生命的看法。就如目前在推動的病人自主權利法,重要的不是讓人在特定場合、特定時刻簽署些什麼,而是平常就已做好準備,與家人共同討論如何去面對生命的挑戰。此外,大林慈濟醫院林名男副院長也感謝邱宗怡親臨分享,並邀請大家一同前來觀展。
邱宗怡在開展茶會上特別準備了藏人在過年或有喜事時吃的「吉祥飯」,與大家分享喜氣。
邱宗怡在開展茶會上特別準備了藏人在過年或有喜事時吃的「吉祥飯」,與大家分享喜氣,同時藉由分享展出攝影作品背後的故事,帶出藏人的生命觀。邱宗怡表示,藏人真心相信人有來生,相信自己有來處,有去處,所以他們早早就開始思考下一世,那個「願」在生活中實踐著,這個信念、希望讓人可以朝向未來,往前踏步,即使藏人和我們面臨的處境不同,但「願」帶給人的力量是一樣的。
「願心造舟 迎岸有花」,邱宗怡分享她從這些西藏人身上學習到的精神,在面對生活裡的各種困難,以願心造舟,能渡己、渡人,信心有多大,生命之舟就有多穩,而那終將迎抵的岸上,會有花。
相關新聞連結:
嘉義大林慈院中醫鍾郁蓉醫師到個案家中做居家診療。
嘉義縣大林慈濟醫院在神經外科與長照服務的緊密協作下,成功提供了垂直整合的全方位照護服務,幫助一位76歲的詹女士克服腦膜瘤所帶來的神經損傷。
詹女士因患有直徑5公分的腦膜瘤,導致頭暈、走路不穩,左側行動無力等症狀,經神經外科醫師評估後建議立即進行手術。雖然手術成功緩解症狀,但腫瘤壓迫神經導致的左側手腳無力,需要長期復健與護理。出院後,詹女士入住大林慈院輕安居-住宿長照機構,接受24小時全方位的照護,包括護理、營養、中西醫治療等,協助她進行各項日常生活,並提供各種訓練,改善咀嚼進食能力和增加基本體能。輕安居提供綜合性的照護讓她慢慢回復生活自理能力,並未回家做好準備。
透過中醫師深入社區,提供適切的中醫診療,減輕筋骨與返家後腸胃不適,促進整體健康回復。
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鍾郁蓉醫師表示,為了更全面地協助詹女士的復能,中醫部展開「中醫社區及居家醫療服務」,透過中醫師深入社區,提供適切的中醫診療,包括針灸、艾灸、中藥治療和推拿等,以恢復她左側肌肉力量,減輕筋骨與返家後腸胃不適,促進整體健康回復。在進行中醫居家診療時,也關懷長者的居家生活、居家環境和飲食等方面的衛教,減少家屬奔波。
此外,復健老師也到府協助詹女士進行手部和肩部肌肉訓練以及伸展運動,教導如何使用輔助器具,如何安全上下樓梯,讓她漸漸適應返家的日常生活。詹女士的堅持努力和家人的陪伴使得她的左手左腳功能逐漸恢復,能夠使用助行器行走,生活品質不斷提升。
復健科物理治療師蔡明倫老師到到府協助詹女士進行手部和肩部肌肉訓練以及伸展運動。
據大林慈院中醫部家庭醫學科鄭竹晏主任表示,該醫院早在2019年就積極參與衛福部推動的「中醫社區醫療及長期照顧服務網路計畫」。鄭主任帶領一支中醫師和護理團隊深入家戶,提供「中醫到你家」服務。此計畫的目的旨在為行動不便者提供更多居家中醫保健和治療,讓他們無需出門也能得到適當的照顧。該計畫的卓越貢獻獲得了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所頒發的推動社區及居家醫療卓著貢獻獎。
大林慈濟醫院經由神經外科、長照機構、復健科、中醫部居家診療服務的緊密協作,提供了一站式的全方位照護,為患者提供了更完整、更人性化的醫療體驗,展現醫療團隊的卓越專業,以及對患者全面康復的堅持。
新聞撰稿:公共傳播室張菊芬